耕云不住海门东,牧向楞伽小朵峰。
露地已忘调服力,雪山谁识去来踪。
放归祇树随羊鹿,种就昙花伴象龙。
一色天阑头角别,水晶池沼玉芙蓉。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绘白牛的神态、动作和环境来表达对白牛的喜爱之情。“耕云不住海门东,牧向楞伽小朵峰”一句写白牛的动态:它耕于云层之上,不停留;在楞伽的小朵峰上放牧。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白牛悠然自得的状态,又写出了它的自由自在。“露地已忘调服力,雪山谁识去来踪”一句,写白牛放牧的情景。诗人以“露地”、“雪山”等词来形容白牛放牧的环境,突出其高远清逸的特点。“放归祇树随羊鹿,种就昙花伴象龙”两句则进一步写白牛与山林的亲密关系。这里说,白牛回到祗树山,跟羊、鹿、猿猴等一起生活,还和那些形如莲叶的大石相伴,仿佛是那“昙花一现”的美丽景象一样。“一色天阑头角别,水晶池沼玉芙蓉”两句写白牛的外貌。这两句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白牛头上的“角”,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像玉一样洁白无瑕。
【答案】
译文:
耕云不停息的白云间,放牧时牛羊群来到小朵峰。
在露天的草地上忘了自己,雪山中谁能识别它的踪迹。
回到祗树山跟随羊群鹿群,在那里和大石相伴就像莲花。
头顶的角晶莹剔透如水晶,身上皮肤洁白如玉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生动的画、一幅美丽的图,也是一篇优美的题画诗。诗人把画境、诗意和画面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画中的白牛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耕云不住海门东”,写的是白牛在天上飞耕的情景,形象生动,充满诗意。诗人运用“耕云”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着“牧向楞伽小朵峰”,写的是白牛在楞伽小朵峰上的放牧情况。诗人把白牛比喻成“羊鹿”,用“随”字形容白牛放牧时的悠闲自在。第二句“露地已忘调服力”,写的是白牛在露天草地上的生活情景。第三、四句“雪山谁识去来踪”,写的是在雪山中的白牛的生活情景。第五、六句“放归祇树随羊鹿,种就昙花伴象龙”,写的是白牛返回祗树山后的生活情景。最后两句“一色天阑头角别,水晶池沼玉芙蓉”,写的是白牛头上的角晶莹剔透,身上皮肤洁白如玉的画面。全诗语言优美,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