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阴云思寂寥,偶因新霁过溪桥。
不知门巷春多少,柳外一声婆饼焦。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溪桥晚步”为题,描写了作者在雨后经过溪桥,听到远处柳树传来婆饼焦的声响时的情景。首句写自己天天盼望着雨过天晴,好到溪桥上来走走;次句说今天终于等到雨过天晴,又走过溪桥来;三句点出自己来到桥上,听到远处柳树枝头传来的婆饼焦声;末句写这声音引起自己的联想:原来春天来了,柳树上的婆饼已经烧焦了。
译文:
每天我盼望着阴云散去,可总是寂寞无趣;今天雨后经过溪桥,听到了远处柳树枝头上传来婆饼焦的声音。
注释:
日日阴云思寂寥:每日每夜,盼望着乌云散开。
偶因新霁过溪桥:偶然间,雨过天晴之后,走过了溪桥。
不知门巷春多少:不知道家门前的小路两旁有多少桃花盛开,柳树青青。
柳外一声婆饼焦:柳枝外传来婆饼焦香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在首句中就表明了自己日盼夜想的心境。他渴望的是像杜甫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那样,能够及时下一场春雨滋润万物。然而,“日日阴云思寂寥”,却始终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只好“偶因新霁过溪桥”。
诗的第二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心情,突出了他渴望雨过天晴的心理。他之所以要走过溪桥,是因为他“欲问前事”,也就是说,他想知道为什么“日日阴云思寂寥”。
第三句则回答了他的问题。原来是因为“春无三日晴”,即天气总不晴朗。于是,诗人不禁想到,“不知门巷春多少”,也就是不知门外小路上有多少桃、柳等花木在春风中怒放。
诗的最后一句“柳外一声婆饼焦”则是由前面所描写的景色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日日思寂寥”的心情。
此诗写得十分含蓄,耐人寻味。它没有直接描绘溪桥、柳树、婆饼等具体的形象特征,而是通过描写自己对春的向往,来表现春的气息。诗中虽无一字道及春,但那袅袅炊烟、婆饼的香味、柳枝上的嫩芽,都给人以春的感觉、春的印象。尤其是“婆饼焦”这一细节,更使人感到一种特有的生活气息。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很形象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