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横秀气,兹山郁嵯峨。
群峰青天半,倒影凌沧波。
匡裕古哲士,结庐层峦阿。
遗构委蔓草,岩扉长蓬科。
我来属杪秋,攀跻兴尤多。
楼观出林表,石磴穿松萝。
琴樽落叶下,衣袂浮云过。
群籁起天末,长风振寒柯。
手招谪仙人,宴坐朱颜酡。
细读紫阳碑,莓苔共摩挲。
怀古访陈迹,贤达知几何。
愧我山野癖,岁月徒蹉跎。
夫子金闺彦,侯庠赋菁莪。
散襟发逸思,策杖仍长歌。
夔龙凤池上,珊珊振环珂。
终当拂衣去,接武金銮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南康翁教授匡山读书处的景象。

第一句“海国横秀气,兹山郁嵯峨。”描绘了匡山的雄伟壮观。这里用“海国”来形容匡山的气势磅礴,如同大海一般浩瀚;用“嵯峨”来形容匡山的高大险峻,如同高山一般巍峨。这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匡山与大海、高山相比,突出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第二句“群峰青天半,倒影凌沧波。”进一步描绘了匡山的景观。这里用“群峰”来形容匡山众多的山峰;用“青天半”来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仿佛置身于青天之中;用“倒影凌沧波”来形容匡山上的倒影映照在江面上,如同凌波微步,美丽动人。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的景色,展现了匡山的自然美。

第三句“匡裕古哲士,结庐层峦阿。”赞美了匡山的主人——匡裕先生。这里用“古哲士”来形容匡裕先生的学识渊博和高尚品德;用“层峦阿”来形容匡裕先生所建的房屋位于山腰之上,居高临下,风景优美。这一句通过赞美匡裕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遗构委蔓草,岩扉长蓬科。”描述了匡山的环境。这里用“遗构”形容匡山中留下的建筑遗迹;用“蔓草”形容匡山周围的植物茂盛,生长得繁茂而茂盛;用“岩扉”形容岩石门扉,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的环境,为下文的登山活动做了铺垫。

第五句“我来属杪秋,攀跻兴尤多。”表达了作者对匡山的热爱之情。这里用“属杪秋”表示作者来到这个时节,正是秋天;用“攀跻”形容作者攀登匡山的动作;用“兴尤多”表达作者登山时心情愉悦,兴致勃勃。这一句通过描绘作者的心情,展现了他对匡山的喜爱。

第六句“楼观出林表,石磴穿松萝。”描绘了匡山中的美景。这里用“楼观”形容匡山中的高楼大厦;用“出林表”形容高楼大厦高耸入云,仿佛从树林中拔地而起;用“石磴”形容石制的台阶,连接着上下两层楼房;用“穿松萝”形容石阶穿过松树和萝藤之间,给人一种幽静而宁静的感觉。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美景,展现了匡山的秀丽风光。

第七句“琴樽落叶下,衣袂浮云过。”描绘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这里用“琴樽”形容匡山中的文人们弹奏琴瑟饮酒作乐的场景;用“落叶”形容树叶飘落下来,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用“衣袂浮云过”形容文人们的衣服随着飘动的云彩而飘动,展现出一种飘逸而潇洒的姿态。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表现了匡山的文化氛围。

第八句“群籁起天末,长风振寒柯。”描绘了匡山中的自然景象。这里用“群籁”形容大自然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雷如鼓;用“起天末”形容这些声音从天空中传来;用“长风振寒柯”形容风吹动松树上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如同寒风中的萧瑟之声。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匡山的壮丽景色。

第九句“手招谪仙人,宴坐朱颜酡。”表现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们的生活情趣。这里用“招谪仙人”形容匡山中的文人雅士们邀请仙人共饮共乐的场景;用“宴坐”形容他们在宴会上畅饮畅谈,享受着快乐的时光;用“朱颜酡”形容他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们的生活情趣,展现了匡山的文化魅力。

第十句“细读紫阳碑,莓苔共摩挲。”表现了匡山中的人文底蕴。这里用“细读紫阳碑”形容匡山中的文人雅士们仔细阅读着刻有历史的碑文;用“莓苔共摩挲”形容碑文中的文字被岁月磨砺的痕迹,显得斑驳而古朴。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人文底蕴,展现了匡山的历史沧桑。

第十一句“怀古访陈迹,贤达知几何。”表现了匡山中的文化传承。这里用“怀古”形容匡山中的文人雅士们怀念古代的文化遗产;用“访陈迹”形容他们寻找古代的遗迹;用“贤达知几何”感叹历史上的贤人智者已经难以寻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化传承,展现了匡山的历史厚重感。

第十二句“愧我山野癖,岁月徒蹉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爱好山林生活的自谦之情。这里用“愧我山野癖”形容自己因为喜爱山林生活而感到惭愧;用“岁月徒蹉跎”表达自己因为喜欢山林生活而虚度年华,辜负了时光。这一句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同和珍视。

第十三句“夫子金闺彦,侯庠赋菁莪。”表现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崇高身份。这里用“夫子”尊称匡山上的文人雅士,表现出他们对文化的执着追求;用“金闺彦”形容他们出身高贵,才华出众;用“侯庠赋菁莪”赞美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卓越,如莘莘学子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身份地位,展现了他们的文化成就和文化自信。

第十四句“散襟发逸思,策杖仍长歌。”表现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这里用“散襟”形容他们放下束缚,轻松自在;用“发逸思”描绘他们在山林间自由思考;用“策杖仍长歌”形容他们在行走间仍然吟唱着诗歌,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的悠闲与超脱。

第十五句“夔龙凤池上,珊珊振环珂。”表现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尊贵身份。这里用“夔龙凤池上”形容匡山上的文人雅士所处的尊贵地位;用“珊珊振环珂”形容他们身上的佩饰华丽而闪耀,如同凤凰的尾羽一样璀璨夺目。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身份地位,展现了他们的尊贵与荣耀。

第十六句“终当拂衣去,接武金銮坡。”表现了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豪迈情怀。这里用“拂衣去”形容他们决心离开官场,回到山林中来;用“接武金銮坡”形容他们将要回到朝廷中去,继续为国家服务。这一句通过描绘匡山中的文人雅士的决心与行动,展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