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宠翻遭絷,能言太逼真。
主恩非不厚,野性讵能驯。
去国长怜尔,呼名辄应人。
江南盛云木,何似陇山春。

【注释】

鹦鹉:一种鸟,羽毛艳丽,能模仿人言。

被宠翻遭絷:因得宠而受到束缚。

能言太逼真:能言多情,逼真动人。

主恩非不厚:主人的恩情并不薄。

野性讵能驯:本性难驯,怎能驯服呢?

去国长怜尔:离开故国,我常为你担心。

呼名辄应人:只要你一呼唤,就立即回答你。

江南盛云木,何似陇山春:江南的云木,哪比得上陇山的春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鹦鹉喻人,托鹦鹉以讽谕当朝权贵骄奢淫逸。全诗八句皆用典,且每一句都嵌入了典故。“鹦鹉”是全诗的核心,也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首联:“被宠翻遭絷,能言太逼真。”这两句是说鹦鹉因为得到了宠爱反而遭受了束制,而且它能够说话,非常逼真。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晋书·陆机传》中记载了陆机的一段轶事:“陆机尝从长安还吴,住邸店。有客候之,并问机:‘君吴中人,作此官,亦久矣,今复来,意将何欲?’答曰:‘为母死父艰,继母难居,便得微禄,以供葬费,衣食仰给,不辞劳苦,若使臣尸骨不收,灵灰复掩,则终身愧负。’客叹曰:‘君吴人也,能如此,亦何恨哉!’”二是《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了班超的故事:“(班超)在西域积功劳十余年,诸外国皆臣服属焉,求使绝域者,辄称超才。超于是上书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两个典故分别反映了两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种是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另一种是消极避世、安于现状。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和选择。

颔联:“主恩非不厚,野性讵能驯。”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对鹦鹉的恩情并不薄,但鹦鹉却无法驯服。这里也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的故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兮者,常幸从;骏马名骓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雎不逝兮,背夫子兮,身未殁兮心已驰。‘愿赐尚飨,三呼兮不应,拔剑而起西乡……遂自刎而死。”二是《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七中记载了张骞的故事:“张骞既至乌孙,乌孙王颇爱骞。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欲通使于汉。岁奉马,先帝时,天马四匹;今二岁矣,汉马罢老,不复可用。逐思其使者良苦困乏,骞不肯将,曰:‘使有大罪,弃之于此地。’”这两个典故都反映了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愿望。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

颈联:“去国长怜尔,呼名辄应人。”这两句是说离开故国后常常为你们担忧,只要一呼唤你们就会回应你。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鹦鹉的感情和思念。鹦鹉因为得到宠爱而受到束缚,诗人因为失去自由而感到担忧和思念。鹦鹉虽然能说话,但是仍然需要人们关爱和呵护,而诗人作为鹦鹉的主人,更是需要关心和照顾鹦鹉的生活和成长。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鹦鹉的感情和思念。

尾联:“江南盛云木,何似陇山春。”这两句是说江南的云木虽然美丽,但是比不上陇山的春天。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景色的欣赏和感受。江南的云木虽然美丽,但是比不上陇山的春天。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域景色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不同地域生活的态度和选择。江南的云木虽然美丽,但是比不上陇山的春天。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域生活的态度和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以鹦鹉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鹦鹉的遭遇和反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鹦鹉为喻,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同时,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域景色的比较和感受,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同地域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