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谋臣悉竖儒,漫将忠首压锟铻。
案头兵事书皆血,塞下民输粟尽珠。
七国借名成帝恨,千秋读史病袁诬。
坟前凄草冬无白,弥望王孙泣鹧鸪。

诗句解释及注释:

  1. 孝景谋臣悉竖儒 - 这句诗描述了孝景帝时期的谋臣大多都是儒家学者。”孝景”指的是汉文帝刘启,”谋臣”是指参与政事的大臣,而”悉竖儒”则表示这些谋臣大多数是书生,即儒家学者。
  2. 漫将忠首压锟铻 - “漫”在这里有随意、轻率的含义。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一些大臣在处理事务时不慎重,草率地对待忠诚的大臣。”忠首”指的是对国家忠诚的人的头,”锟铻”是古代的一种武器,这里可能是比喻用武力或强硬的手段压制忠良。
  3. 案头兵事书皆血 - 这里的”兵事书”指的是关于战争和军事的书籍,”案头”指书桌上。”皆血”形容书籍上沾满了鲜血,这可能是由于战争中的残酷现实所导致。
  4. 塞下民输粟尽珠 - “塞下”指的是边疆地区,”民输粟”指的是百姓交纳粮食作为军饷。”尽珠”形容交纳的粮食数量之多,以至于像珍珠一样珍贵。这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民众的苦难。
  5. 七国借名成帝恨,千秋读史病袁诬 - “七国”指的是战国末期的七个诸侯国,”借名”可能是指利用名义进行叛乱。”帝恨”指的是汉武帝对此事的遗憾和不满。这句反映了汉武帝对七国之乱的愤怒和不满。”千秋读史病袁诬”中的”袁”指的是东汉末年的权臣袁绍,”病袁诬”则是指责袁绍歪曲事实、陷害忠良的行为。
  6. 坟前凄草冬无白,弥望王孙泣鹧鸪 - “坟前凄草”形容坟墓周围荒凉的景象,”王孙”指贵族后裔,”泣鹧鸪”则是以鹧鸪的叫声来比喻贵族子弟的哭泣声。这两句诗描绘了墓地周围的凄凉景象以及贵族子弟的悲伤情感。

译文:
孝景时期,所有的谋臣都是儒家学者,他们草率地对待忠诚之人。案头的书籍都是血迹斑斑的战争记录,边疆的百姓为了缴纳粮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性命。战国七国借助名义进行叛乱,使得汉武帝对此感到无比的遗憾。千年之后人们回顾历史,依然对袁绍的诬陷感到痛心疾首。坟墓前一片萧瑟,只有寒鸦在啼叫,贵族子弟们在墓地前哭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孝景时期的谋臣和后来的皇帝,揭示了历史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政治上的虚伪。通过对战争、背叛、历史评价等方面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同时,诗歌中也蕴含了对生命、死亡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历史的追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