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落日映渔蓑,烟水微茫起浩歌。
记取扁舟好归去,晚来江上有风波。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题主要考查炼字赏析。炼字,指在一句之内,通过用典、拟人等方式,把平常最普通的字眼用得非常巧妙、新颖、传神、耐人寻味。
- 首句“远山落日映渔蓑”,写景。诗人以落日映照渔翁的形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夕阳西下时,远山被晚霞染成一片金红色,渔夫收网后正披着蓑衣坐在江边休息。“映”字写出夕阳余晖映照在渔翁身上的景致,“渔蓑”即蓑衣,这里泛指出门时穿的外衣。
- 第二句“烟水微茫起浩歌”,写情。诗人将视线转向江上,只见烟雾蒙蒙,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渔夫放声唱起了渔歌。这句中“烟水”是远景,“微茫”是近景,“起”字点明渔人开始唱歌的动作,“浩歌”是大江之上的渔歌。
- 第三句“记取扁舟好归去”,点题,抒发情感。诗人看到江上波平浪静,便想到渔人该回家了。这一句既是对前面描写的总结,也是对渔人的祝福。
- 第四句“晚来江上有风波”,抒情。最后两句,诗人由前面的宁静画面突然转入紧张动荡的画面:傍晚时分,江面突然出现了风浪。“风波”一词不仅表现了江面的险恶,更表达了诗人的担忧之情。尾句中的“有”字,既表明风浪的出现,又暗含诗人内心的忐忑不安。
- 全诗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前两句从远看近听,写出江边景色;后两句则写渔民归家路上的情景。整首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含蓄蕴藉。
【答案】
译文:远处山色渐渐隐没于落日的余晖,江边的渔翁披着蓑衣正收拢鱼网,江面烟波渺渺,传来阵阵渔歌。我记住了扁舟上的渔人,要他早早回家,因为傍晚江上已起了风波。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江天暮霭、烟水苍茫的江上晚景图,以及江上行船、渔歌等生活图。诗中既有江行之景,又有江行之人,还有渔人之歌,三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充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