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却缝衣拂战裙,天山三箭可谁群。
眼空百步穿杨叶,巧弋双雕落阵云。
投笔每怀班定远,请缨长忆汉终军。
丈夫夙抱鹰扬志,伫勒燕然纪窦勋。
【注释】
演武亭:位于今北京西直门外。秋闱:指秋季举行的科举考试,也泛指考试。较射:古代的一种比试武艺的活动。天山:即“天山阵势”,一种武术套路。百步穿杨:形容箭法高超。巧弋双雕:用巧妙的手法射下两只雕。投笔:指弃官从戎,不再做书生。班定远:西汉名将班超,曾出使西域,立功边疆。《汉书·西域传》记载他为官后曾投笔从戎。请缨:指西汉终军曾上书自荐,请求皇帝出征匈奴,但未能实现。窦勋:东汉名将窦宪,曾以功封冠军侯。燕然:即《后汉书·窦宪传》中的“燕然勒石”。燕然石刻:是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时在漠北刻石纪功之事。
【赏析】
这首七绝,借咏武之典,抒怀壮志。前四句写比武,后三句写建功立业。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气势磅礴,读之令人心潮激荡。
一、二句:“卸却缝衣拂战裙”写比武前的准备,表现了主人公的从容与自信。诗人以“卸却缝衣拂战裙”形象地描绘了比武前的准备工作,既表现出主人公的精心准备,又流露出他的自信与从容。“天山三箭可谁群”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比武的紧张程度和竞争的激烈性。在这里,“天山”既代指比武场,又象征着主人公的英勇气概;“三箭”既表明了比武的时间短暂,又暗示了比赛的竞争性;“可谁群”则是对对手实力的一种夸张评价,既表达了诗人对对手的敬畏之情,又流露出他的自信与豪情。
三、四句:“眼空百步穿杨叶,巧弋双雕落阵云”进一步描绘了比武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的高超技艺和英勇气概。在这里,“眼空”既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武艺的高度自信,又隐含了他对对手的蔑视之情;“百步穿杨叶”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的箭术高超,既展示了他的精湛技艺,又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巧弋双雕落阵云”则以生动的场面描写,描绘了主人公在比武中的出色表现,既展示了他的英勇无畏,又体现了他的智慧与策略。
五、六句:“投笔每怀班定远,请缨长忆汉终军”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在这里,“投笔”既指弃官从戎,又暗含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心;“班定远”和“汉终军”则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典范,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两位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追求。
七、八句:“丈夫夙抱鹰扬志,伫勒燕然纪窦勋”则以自豪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期许和信心。在这里,“丈夫”既是对自己的称呼,又是对自己壮志豪情的赞美;“夙抱鹰扬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又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伫勒燕然纪窦勋”则以自豪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既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