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安亦贤者,无乃太矫饰。
牵牛蹊我田,而自与之食。
吁嗟有深意,众人固不识。
干戈日相寻,闻此庶少息。
【注释】
幼安:东汉人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华歆见贫富悬殊,弃官而去。管宁则隐居在洛阳城东的别墅里。后因争宠,二人反目,华歆为魏王所召,管宁坚决不去。管宁曾对人说:“贫贱难守。”
无乃:岂不,难道。
矫饰:虚伪。
牵牛蹊我田,而自与之食:意思是说,牵着牛来踩坏我的田地,却给我吃牛肉。
吁嗟:感叹。
有深意:有深远的意义。
识:认识。
干戈日相寻,闻此庶少息:每天的战火连天,听到这个消息可以稍微平静一点了。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赏析】
这首咏史之作,通过叙述管宁和华歆的故事,借古人之口抒发自己对于“贤者”被埋没、世人不识英雄本色的感慨。全诗语言平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首句开门见山,以疑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幼安亦贤者,无乃太矫饰?”这是诗人首先提出的疑问。诗人认为管宁虽然也是贤人,但是未免也太过虚伪了。“无乃”,表示猜测的意思;“矫饰”,即虚伪,不自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他认为管宁的行为太过于做作,不符合他贤者的形象。这种质疑的态度,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用一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牵牛蹊我田,而自与之食。”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的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并把敌人的财物分给了百姓。然而,管宁却认为这种行为太过于虚伪,不值得效仿。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诗人对于“贤者”的理解和评价。诗人通过对管宁和华歆故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贤者”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认为真正的贤者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
第三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吁嗟有深意,众人固不识。”诗人感叹道,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深远的意义,但大多数人却无法理解。这里的“吁嗟”是一个感叹词,表示叹息和惋惜。“深意”,即深远的意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们缺乏理解和认识的无奈和感慨。他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往往不是表面的现象和浅显的道理,而是那些蕴含着深刻道理和启示的事件和故事。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干戈日相寻,闻此庶少息。”诗人说,每天的战争不断发生,听闻这件事后可以稍微平静一点了。这里的“干戈日相寻”,指的是战争不断发生,形容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闻此”即听到这件事,意味着诗人听到了关于管宁和华歆的故事。“庶”是希望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稳定的渴望和向往。他认为,战争是破坏性的,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整首诗通过叙述管宁和华歆的故事,借古人之口抒发自己对于“贤者”被埋没、世人不识英雄本色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管宁和华歆故事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于“贤者”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