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荒芜何处寻,青山隐隐带淮阴。
当年不进王孙食,此日谁知漂母心。
芳草断碑秋寂寂,斜阳低树晚沈沈。
登临一奠怀今古,醉倚西风动越吟。
淮阴漂母墓
古墓荒芜何处寻,青山隐隐带淮阴。
当年不进王孙食,此日谁知漂母心。
芳草断碑秋寂寂,斜阳低树晚沉沈。
登临一奠怀今古,醉倚西风动越吟。
注释:
-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 王孙食:王族的食禄。
- 漂母心:形容漂母(即韩信的母亲)的心肠。
- 芳草断碑:指的是一块断裂的石碑,上面刻有关于韩信和这位母亲的故事。
- 西风:秋风,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秋天和离别的情绪。
- 越吟:指的是越地的诗歌或歌曲,这里可能是指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念古代英雄与平凡母亲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淮阴侯的墓地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英雄的荣耀与普通人的命运之间的对比。
首联“古墓荒芜何处寻,青山隐隐带淮阴。”描绘了淮阴侯墓地的荒凉景象,以及周围连绵起伏的青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这既是对墓地本身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
颔联“当年不进王孙食,此日谁知漂母心。”则是对韩信的生平进行了回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那位默默无闻的母亲的深深怀念。诗人通过对比韩信的成就和其母亲的贡献,揭示了英雄与平民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颈联“芳草断碑秋寂寂,斜阳低树晚沉沈”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通过对芳草、断碑、斜阳和低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这里的“断碑”和“低树”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消逝,而“寂寂”和“沉沈”则传达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尾联“登临一奠怀今古,醉倚西风动越吟。”表达了诗人在墓地上进行的一种仪式性的悼念活动,通过饮酒吟诵来抒发自己的哀思和感慨。这里的“动越吟”可能是借用了“越人悲歌”的传统意象,暗示了诗人在悲伤之中寻求解脱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淮阴侯墓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普通人的同情,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思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