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冠先生家海堧,玉作牙齿白且坚。
非惟硬饼似刀截,左殽右胾咸能穿。
一朝怪事发坐侧,狂童酗酒步若颠。
手挥山斧作狸舞,纵横奋击何喧阗。
先生惊起急驱遏,眼花落井无由悛。
当时月黑不辨色,误落两齿声铿然。
先生大痛几欲绝,吻角流血如流涎。
掀呀口中开穴窦,唇腭一鼓风翩翩。
譬之连城列埤垷,正阳双玷功非全。
咀华从此惮强劲,却爱芳脆柔于绵。
酒醺刺刺论世事,宫徵未必能清圆。
东闾西井走相唁,先生便可总烦悁。
跛足男儿尚节度,折臂刺史居台躔。
但得锦心绣肠在,何忧健翮难飞骞。
先生闻之只大噱,诬辞奚用来如泉。
柔存刚缺古所戒,昭晰不异明星悬。
余生𥚹迫与物忤,藉此为鉴期无愆。
两间分付妙不测,神奇臭腐相萦缘。
但涉形形尽粗秽,县解定属虚无先。
【注释】
陶冠子:指陶冠先生。陶冠,陶渊明的字。陶冠先生家海隅,意谓陶渊明隐居于山野之间。堧(xiè):同“隘”,狭窄的地方。玉作牙齿白且坚:比喻陶渊明的牙齿洁白坚硬,就像美玉一样。非惟硬饼似刀截:比喻陶渊明的酒量极大,能够像切硬饼那样将酒喝干。左肴右胾咸能穿:形容他饮酒技艺非常高超,能够把食物全部喝掉,就像用刀切割一样。一朝怪事发坐侧,狂童酗酒步若颠:有一天,陶渊明突然发病,坐在旁边,一个狂饮的小孩走过来,醉酒如痴,步履蹒跚。手挥山斧作狸舞,纵横奋击何喧阗:陶渊明突然起身去制止那狂饮的小孩,但是小孩不听劝告,继续狂饮,于是陶渊明挥起手中的山斧,模仿狸猫的动作,奋力击打,声音嘈杂喧闹。先生惊起急驱遏,眼花落井无由悛:先生急忙站起来去阻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陶渊明眼看就要掉进井里了,但是没有来得及回头。当时月黑不辨色,误落两齿声铿然:当时夜色昏暗,看不清楚,不小心掉下了两颗门牙,发出清脆的声音。先生大痛几欲绝,吻角流血如流涎:陶渊明疼痛难忍,几乎昏死过去,嘴唇和下巴流血如同流涎水一样。掀呀口中开穴窦,唇腭一鼓风翩翩:陶渊明用力张开嘴,嘴里出现了许多窟窿,嘴巴一张一合,像是风吹动的样子。譬之连城列埤垷,正阳双玷功非全:比喻他的才华虽然很高,但是也有瑕疵,就像连城的城池有两座墙的缺口,正阳的双星虽然明亮,但是也有瑕疵。咀华从此惮强劲,却爱芳脆柔于绵:从那以后,他不再喜欢强劲的事物,而是更欣赏柔软的东西。酒醺刺刺论世事,宫徵未必能清圆:喝醉了酒谈论世间的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公正公平。东闾西井走相唁,先生便可总烦悁(yǎn):在东边和西边的井边互相慰问,先生就可以解脱忧愁烦恼。跛足男儿尚节度,折臂刺史居台躔:跛脚的男子还懂得节制,而折断一只手臂的人可以当官。但得锦心绣肠在,何忧健翮难飞骞(xuān):只要拥有一颗锦绣的心和美好的外表,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才能难以施展。先生闻之只大噱(zhà),诬辞奚用来如泉:听了这些以后,陶渊明只是大笑,认为这些话毫无道理,就像泉水一样清澈。柔存刚缺古所戒,昭晰不异明星悬:古代的圣人强调要保存柔弱的品质,去除刚强的缺点,这就像明亮的星星悬挂在空中一样清楚明了。余生𥚹迫与物忤(wǔ),藉此为鉴期无愆(qiān):剩下的人生时间很紧迫,与万物格格不入。通过这件事作为鉴戒,希望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两间分付妙不测,神奇臭腐相萦缘:世间的一切都是奇妙的,有美好也有丑陋,有香臭不同的味道。但涉形形尽粗秽,县解定属虚无先:只要看到事物的表象,就会受到它的干扰,最终都会归于虚无。【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对好友陶渊明的追忆之作。诗中通过描绘陶渊明的言行举止、品性修养以及其生活状态等来表达对其深厚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通过对陶渊明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处世态度。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陶渊明的住所和生活环境。陶渊明生活在山林之中,远离世俗纷扰,过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这里既体现了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也为他之后的行为埋下伏笔。
诗中通过陶渊明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如他能够以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即使自己受伤也不会过于计较;他善于用巧妙的语言来解决问题,使对方感到愉快;他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保护弱小,维护正义。这些行为都充分体现了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品质。
诗中的一些句子则通过描述陶渊明的外貌和动作来形象地刻画出他的品性。如“左肴右胾咸能穿”这句话就生动地描绘出了陶渊明喝酒时豪迈洒脱的形象;“手挥山斧作狸舞,纵横奋击何喧阗”则展现了他饮酒时的豪气与激情。这些描写不仅让人看到了陶渊明的个性特点,也让人对他的人格产生了敬仰之情。
诗中还有一些句子则通过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描述,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处世态度。如“先生闻之只大噱”这句话就表达了杜甫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惊讶和不解;“但涉形形尽粗秽”则暗示了杜甫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失望。这些反思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了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追忆和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尚、豁达、智慧和勇敢的人物形象。同时,诗中通过对其生活状态的描述和反思,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的赞美和怀念,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