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
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题玄麓山八景其二 凤箫台》
诗句释义: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译文:箫史离去已经遥远,朱鸟不再降临。幸运的是山头之月,它怜爱地来到我的酒杯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玄麓山的美景和诗人在山中的感受。诗中运用了“箫史”和“朱鸟”等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诗人通过描述山头的月光和酒杯中的月影,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
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题玄麓山八景其二 凤箫台》
诗句释义: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译文:箫史离去已经遥远,朱鸟不再降临。幸运的是山头之月,它怜爱地来到我的酒杯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玄麓山的美景和诗人在山中的感受。诗中运用了“箫史”和“朱鸟”等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诗人通过描述山头的月光和酒杯中的月影,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综合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比较。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即所谓的“硬伤”,在答一些技巧性的试题时要注意这种题目中的语言现象。本题要求考生对全诗逐句翻译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属于综合题,考生要通观全文,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别驾”、“先生”、“百年耆旧”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仲淹所作的《登泰山记》。 诗句释义: 1. 岧峣泰岳拄苍穹,万壑千岩一径通。 - “岧峣”意为高峻、挺拔。这里形容泰山的高耸入云。 - “泰岳”即泰山,古代对五岳的尊称。 - “穹”意为天空,此处形容泰山如同支撑天地的柱石。 - “万壑千岩”指的是泰山上众多的山谷和岩石。 - “一径通”意味着有一条小路直通山顶。 2. 象纬平临青帝观,云光长绕碧霞宫。 -
走笔送金贤良 飘零已觉二毛侵,且向西风问苦吟。 蜃雨蛮烟十年梦,龙韬豹略一生心。 星垂钟阜知天近,水入秦淮似海深。 不是秋帆连夜发,典衣呼酒共登临。 注释: 1. 飘零已觉二毛侵:“飘零”指漂泊无定,“二毛”代指人到老年,这里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不定的境况。 2. 且向西风问苦吟:“苦吟”指辛苦地吟诵或作诗,反映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下仍坚持文学创作的态度。 3. 蜃雨蛮烟十年梦
【注释】 1. 见赠韵:即答诗。郑博士,指郑虔,字少府,成都人。开元时为秘书监,因事贬谪岳州司马,后官至太子詹事,世称郑公、郑博甫。垂白发,指头发白了。 2. 涧草岩花:涧中的水草和山中的花草。 3. 冰茧:用蚕茧作的线织成的细布,这里代指丝织品。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诗人在接到郑虔的见赠之后,回赠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首联“秋霜染得鬓成丝,只为烟霞劳梦思”,点明题旨
注释: 才名老去惬休官,圣泽高深只自欢。侍宴每容亲绣衮,从游偏许近和銮。久知琛贽来殊俗,渐喜寰区洽治安。惟有张骞犹未返,玉关秋早节毛寒。 译文: 才名老去惬休官,圣泽高深只自欢。侍宴每容亲绣衮,从游偏许近和銮。久知琛贽来殊俗,渐喜寰区洽治安。惟有张謇犹未返,玉关秋早节毛寒。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表达了对王内翰的敬仰之情。首句“才名老去惬休官”表达了诗人对才名已老但仍安心退休的感慨
【诗句注释】 - 皓仙八十起商山:指杨廉夫在八十岁时,从京城回到商州。 - 喜动天颜咫尺间:形容杨廉夫的归来让皇帝非常高兴,仿佛就在自己的身边。 - 一代辽金归宋史:指杨廉夫的家族从辽朝和金国回归了宋朝的历史。 - 百年礼乐上春官:指杨廉夫家族的子孙在宋朝担任过重要的官职。 - 归心只忆鲈鱼鲙:指杨廉夫对故乡苏州的思念之情。 - 野性岂随鸳鹭班:表示杨廉夫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本色。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题张子璿画林泉幽趣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诗句释义: 1. 翩翩公子实仙才,笔下云泉泼翠开。 - “翩翩公子”形容张子璿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如同一位仙才。 - “笔下云泉泼翠开”描绘了一幅画面:张子璿用笔如飞,笔下仿佛有云雾缭绕的泉水涌出,色彩斑斓且生动。 2. 若是人间逢此景,定应呼作小蓬莱。 - 这里表示如果人间能有如此美景
【注释】 牧溪:指宋代画家牧溪,字不详。长:长大。五燕图:指牧溪画的《秋日湖上五燕图》。 【赏析】 牧溪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擅长绘画水景,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赞美了牧溪所绘的秋日湖上五燕图。 首句“谁描乳燕落晴空”,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表达了对牧溪绘画技艺精湛的赞赏之情。这里的“乳燕”指的是刚从巢中飞出的幼小燕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燕子飞翔的情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宁静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楼台倒影浸虚泓:楼台上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水面,与周围的景色交相辉映。 嘉树擎寒不尽青:茂盛的树木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绿色。 何日过桥分半景:何时才能像画中的桥梁一样,将美景分成一半欣赏呢? 傍云同筑草玄亭:与云相伴,一同建造一个简朴而古朴的草玄亭。 译文: 楼台上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水面,与周围的景色交相辉映
【注释】使星:指使者。闽堧:地名,今属福建。驿舍:旅店。春浓:春天浓郁。官柳:官府种植的柳树。翠缕:青翠的柳条。拂雕鞍:用青翠的柳条擦拭马鞍上饰以雕文的装饰物。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使星(信使)一到闽地,便受到热烈欢迎;次句说驿中春酒正浓,饮之易尽;第三句说官柳似知离情,故将绿意拂向马鞍上的雕饰;末句说离别在即,故借官柳之意,以赠远行之人。全诗用语平实无华,而意境却十分高妙
注释:在苍翠的山矶上垂钓,到了夜晚鱼儿也不吃食。不吃食不是因为水很冷,而是鱼钩太大,所以鱼儿不愿意吞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玄麓山钓鱼的情景,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诗中运用了“钓雪”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垂钓的场景。同时,通过对比“入夜鱼不食”与“非水寒”,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自是钩大直”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整体而言
在古石不改色的静谧中,绛绿自成围的神秘。谁裁一片霞,为我制秋衣。这是明代诗人宋濂在其《题玄麓山八景 其四 翠霞屏》中描绘的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词逐句的解析: 1. 古石不改色,绛绿自成围:描述的是山中的岩石,岁月虽然流逝,却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颜色和形状,周围的植被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绿色包围。这里的“绛绿”指的是深红与绿色的结合,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2. 谁裁一片霞
【注释】 渴鹤:饥渴的鹤。渴即口渴,鹤常饮清泉。爱此一勺清:喜欢这清水一瓢。五湖:指洞庭湖畔的五个小湖。凫(fú)鹜(wù):两种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 “渴鹤忽飞来,爱此一勺清。”诗人在山中偶遇一只口渴的鹤,便请它饮一口泉水,鹤喝了后高兴地飞走了。诗人喜爱这种清纯的泉水,觉得它像鹤一样高贵。 “五湖非不多
桃花满灵涧, 树老不计春。 白云如可问, 为觅种桃人。 注释: 1. 桃花满灵涧:指桃花开满了山涧,形容景色美丽。 2. 树老不计春:树老了,春天的来临已经无法改变了。 3. 白云如可问:是否可以向白云提问。 4. 为觅种桃人:为了找到种桃花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画卷,诗人以桃花为主题,通过对桃花和白云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同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十山的《俚咏寄义门郑十山长叔侄追述严陵别意》。下面是诗句与译文的对应: 结发与子交,二十又五春。 手足虽殊体,肝胆寔同身。 朝帷接觞翰,夜幌抱衾裯。 殷勤忠款意,寂寞采真游。 亲昵物所忌,一旦忽东西。 刚肠固无泪,不觉万行啼。 子时惜我出,饯至□溪濆。 离家二百里,不忍两相分。 情深忘道远,犹谓咫尺间。 行将过严濑,勒辔子当还。 子方执手泣,胡可便暌离。 中情一如河,东流无止而
【注释】 俚咏寄义门郑十山长叔侄追述严陵别意:用口语表达对郑十山长和叔侄的思念。 自:(从)开始 积(累积)繁思(深重的愁思):积聚深深的愁思 柰(nài)何(为什么)三月久(很久),不得子音徽(子音,指书信;徽,指信中的吉祥话语):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收到你的消息 客鸿未返塞,夜鹊尚飞南(客鸿,指行旅之人;塞,边塞;夜鹊,指喜鹊;尚,还;飞南,指在南方飞翔) 俚辞写中悁(q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