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卧林扉,烟霞护钓矶。
将因小草出,行恐素心违。
木笔山中发,莲华海上稀。
亲朋询种菊,书答梦随归。
【注释】
出山示诸子并别社好里父九首 其一
《旧唐书·李白传》:白初自蜀至金陵,与宗之、维、浩、旭、章及旭弟秋尘厚善。又尝从族兄李阳冰学古文,得素氏笔法,飞白动势。后阳冰称:“此生才高词逸,能高压前人。”白尝谓: “相如文君之世,卓氏何在?”(《全唐诗》卷170)
【赏析】
此诗是诗人告别故交的赠别之作。
首句说,我隐居山林已经七年了,烟霞掩护着我的钓鱼矶。这里“卧林扉”指隐居;“烟霞护钓矶”形容山水景色之美;“将因小草出”指隐居的生活结束了。
次句说,我将离开这山林隐士的生活,行将踏上征途。“将”字承上启下,表明隐者即将结束其生活。“素心违”即“素志违”,指自己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初衷。
三、四句写隐者的归途和归期。“木笔山中发”,用典。据《世说新语·赏誉》:“王子敬(王献之)诣谢太傅宿宿。谢公食甘蔗,进一益,意不足。门生曰:‘未厌甘酸,便道上着卿家何如?’门生寻声径去。遂令左右勿与相应。明旦,顾看案上有积甘蔗,只根许节,颇败,坏乱作许字。”李白用这个典故表示隐者辞官归隐的决心,同时暗指自己仕途的不得意。“莲华海上稀”,指隐居生活将要结束。
五、六句写友人对隐居生活的思念和自己的回信答之。“亲朋询种菊”一句化用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以表达隐居生活的闲适。“梦随归”即梦随归去,表示自己将回到故乡。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点题,次述情,然后写景,最后抒情。语言清新淡雅,风格朴素自然,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