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潭潭水净于揩,镫火楼台近市街。
盐廪接天祈望守,布帆逐浪旅人怀。
我忧斥卤桑田变,客誉芝兰玉树佳。
明代防倭陈迹在,斗龙江外渺无涯。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本诗是一首七律,全篇写景抒情,抒发诗人在潭中观潮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描写西潭的水清澈见底,与灯火楼台近市街相映成趣。颔联描写了渔民的辛勤劳作,“盐廪”指盐仓,“接天”比喻其高,“祈望”是指渔民祈求丰收的意思。颈联描写了诗人忧桑田变,而客誉芝兰玉树佳,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的美好品质的向往,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忧虑。尾联点出明代防倭陈迹在斗龙江外,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叹。
【答案】
译文:
清潭之水明如镜,灯火阑珊处楼台。
盐囤连接天际线,布帆乘风逐浪归。
我忧土地荒芜,客赞芝兰玉树美。
明代抗倭遗址,远在江外不知涯。
赏析:“西潭潭水净于揩,镫火楼台近市街。”这是写西潭的景色,“西潭”,即西湖;“潭水”,就是西湖里的湖水。“西潭”之水,“潭水”之水,同属一个湖,但因位置不同,所以景象也就迥然有异。从西湖的南岸到北岸,由外到内,视野逐渐展开,湖面上的景物也依次出现。“潭水”之水,由于处在湖中心的位置,所以显得格外清澈透明。“灯火楼台近市街”,则说明它紧靠市区,因而热闹非凡。这两句是第一联,为下文写观潮作铺垫,使读者一开始就能领略到西湖之美。
“盐廪接天祈望守,布帆逐浪旅人怀。”这是第二联,写渔人的生活状况。“盐廪”,是贮存盐的仓库,“接天”形容盐仓之广;“逐浪”,指渔船在波浪上航行。“布帆”,是古代的一种船帆,以白色的麻布制成。“逐浪”二字,既表现了渔民驾舟捕鱼时的勇敢无畏精神,也暗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这两句是第二联,也是整首诗的中心。作者通过写湖边渔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渔民勤劳、朴实、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渔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我忧斥卤桑田变,客誉芝兰玉树佳。”这是第三联,写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感慨。“斥卤”,指盐碱化的土地;“桑田”泛指农田。“变”字表明土地已遭受破坏,不能再种植作物了。“芝兰玉树”是旧时用来形容人才出众的人,这里指代美好的品质。这一句是第三联,也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面对一片被破坏的农田,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担忧土地荒废之后,人们将无法生存,更担忧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官府贪官污吏的腐败无能。这两句是第四联,也是全诗的最后一句。
“明代防倭陈迹在,斗龙江外渺无涯。”这是最后两联,写诗人的感慨和遐想。“明代”,指明代;“防倭”是指明代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事。“斗龙江”,指钱塘江,因为江流曲折,形势险峻,所以叫斗龙江。诗人站在钱塘江边遥望,想到明代抗倭的历史遗迹依然存在,不禁感到自豪和振奋,同时也深感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这两句是全诗的收尾,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