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青门别,南来慰梦思。
如何相见日,即是送行时。
春树诗重咏,旗亭酒莫持。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注释:四载青门别,南来慰梦思。
如何相见日,即是送行时。
春树诗重咏,旗亭酒莫持。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赏析】这首诗是朱竹垞回乡途中的即兴之作。诗人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最后说“终拟共心期”,希望两人能长久在一起。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热烈。
四载青门别,南来慰梦思。
如何相见日,即是送行时。
春树诗重咏,旗亭酒莫持。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注释:四载青门别,南来慰梦思。
如何相见日,即是送行时。
春树诗重咏,旗亭酒莫持。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赏析】这首诗是朱竹垞回乡途中的即兴之作。诗人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最后说“终拟共心期”,希望两人能长久在一起。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热烈。
注释:四载青门别,南来慰梦思。 如何相见日,即是送行时。 春树诗重咏,旗亭酒莫持。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赏析】这首诗是朱竹垞回乡途中的即兴之作。诗人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最后说“终拟共心期”,希望两人能长久在一起。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热烈
清代诗人王煐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生于宝坻青口庄,卒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 字子千,号盘麓、南区、南村、紫诠等。他出身于一个手工业家庭,幼时家贫,自小失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煐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后人的赞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古朴典雅,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关怀
【注释】 ①少林: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②芒鞋:用草编成的鞋。 ③石窭(jū):石头堆。④松杉碎、风截雨声回:形容山中风雨交加的景象。⑤路从当日来时转:指从山口往里走的路。⑥花是何人去后栽:指山路两旁的花木,不知是谁栽种的。⑦刘阮:即刘晨和阮肇,晋时人,相传为采药遇仙女而入天台山的故事中的人物。 【赏析】 这首七律写作者游览嵩山的情趣。首联两句,点出题意;颔联两句,描写山中景色
【注释】 过夹马营:指从洛阳出发,经过夹马营时的情景。夹马营,即今河南洛阳市东的白马寺。 方面:指朝廷或地方官员。 推心:推心置腹,比喻坦诚相待。 五代兵:指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的战争。 替著:代替穿上。 英雄本色:指英雄人物的本来面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作者以豪迈的笔调,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全诗一气呵成,气势恢宏,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感染力。
读书台怀古 穿越历史,感受文化魅力 1. 诗作原文 山水清音胜管弦,层台高峙俯琴川。 文章不朽名长在,魂魄还登理或然。 闻道书藏三万卷,谁知事过一千年。 六朝寸土何曾保,输与昭明有数椽。 2. 译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山之巅的读书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水墨画。诗人站在台上,俯瞰着山下的河流,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他感叹自己的文章虽然已经流传千古,但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传承。同时
看山楼对雨 暑气全凭急雨收,望中景物接天浮。 山含鳞甲迷千树,风吼熊罴撼一楼。 土润不愁龟兆坼,池翻更爱縠纹稠。 生涯自愧多慵放,欲荷蓑衣向陇头。 【注释】 ①鳞甲:鱼的鳞甲。②熊罴:熊和罴(pí)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③“龟兆”:指龟裂的土地。④“縠(hú)纹”:指水波纹。 赏析: 此诗写雨后景色,以雨洗暑气、滋润大地为题旨。开头两句写夏日暴雨使暑气一扫而空,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生机勃勃
【译文】 我登上太白山,多次来到峰头,面对夕阳,眺望着暮霭。我不怕辛苦,不怕来回奔波,为了寻找李白的遗迹,我在山林间独自徘徊。他的诗篇至今传颂,他的逸调依然流传。深林古木依旧在,可叹李白早已逝去。我们遥遥相对,谁能与他结伴?只有冲晦先生,可以和他结邻。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登太白山时所作。 第一、二句:“几度峰头对暮曛,幽寻不惮往来频。”意思是说,多少次站在峰顶
【解析】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在题画诗中以诗人自况,寄托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 “诡迹早离尘壒外”一句中“诡迹”的意思是“奇异的足迹”,指隐居不仕;“尘壒”意思是“尘世、世间”,这里指世俗。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我早就脱离了世俗的纠缠。 “宁须白眼向人斜”一句中“白眼”的意思是“不屑的眼光”,表示对世俗的鄙夷,这里是反语,说世俗的人不屑于与自己交往。这句的意思是:何必要一副不屑世俗眼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