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病骨将何托,一见青山便惘然。
醒耳鹤声岩月外,浸心松影岳云边。
听钟乳鹿窥僧定,摘果猕猴语烧烟。
尚有匡庐茅屋在,阿谁同去漱寒泉。
封山
平生病骨将何托,一见青山便惘然。
醒耳鹤声岩月外,浸心松影岳云边。
听钟乳鹿窥僧定,摘果猕猴语烧烟。
尚有匡庐茅屋在,阿谁同去漱寒泉。
赏析
《封山》是清代诗人王隼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
首句“平生病骨将何托”,直接点明了整首诗歌的主题——病中的孤独与无助。这里的“平生病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体不适、心情烦乱的状态,而“将何托”则表达了他对这种状态的迷茫和无奈。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整首诗的背景。
第二句“一见青山便惘然”,则是对上一句的具体展开。诗人看到青山,心中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情感,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青山消散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一种生理上的放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他的情感变化。
第三句“醒耳鹤声岩月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这里,诗人用“醒耳”来形容自己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而“鹤声”则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同时,“岩月外”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深远和幽静。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也增强了诗作的意境美。
第四句“浸心松影岳云边”,是对前三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浸心”意味着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片美景之中,无法自拔。而“松影”和“岳云边”则是对前文景象的延伸和深化,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更加完整和饱满。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最后两句“听钟乳鹿窥僧定,摘果猕猴语烧烟”,则是对整首诗歌的一个巧妙收尾。这里,诗人通过描述僧人打坐和猴子说话的场景,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身的孤独转移到了这些有趣的元素上。这种描写既丰富了诗作的内容,也增加了其趣味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即使在孤独或困顿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享受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封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