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露白蓼花红,市散溪桥立晚风。
蝙蝠堕檐疑病鸟,蜘蛛补网待秋虫。
古人骸骨千年至,造化炉锤万物铜。
佛笈仙经披览遍,两闲何地著虚空。
桑下分甘遍子孙,老翁性不耐愁烦。
高撑瘦骨巡檐鹤,牢锁秋心入笠豚。
箧笥之中纨扇弃,君亲而外布衣尊。
遥知边塞风尘静,天马西来贡大宛。
秋兴
蒹葭露白蓼花红,市散溪桥立晚风。
注释:
- 蒹葭(jiān jā):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诗文中比喻秋天的芦苇。
- 露白:指早晨的露水在太阳下变得晶莹剔透。
- 蓼花: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其花通常为红色。
- 市散:市场分散的意思,形容市场繁忙的景象。
- 溪桥:小河上的桥梁。
- 立晚风:站在桥上迎着傍晚的微风。
赏析:
此诗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色图。蒹葭和蓼花作为自然元素,展现了深秋时节特有的色彩变化和生态特征。接着,诗人通过“市散”和“溪桥立晚风”两句,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然景观转移到了都市生活的热闹场景,形成了一个从静到动的过渡。这种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作者对不同生活场景的观察和感悟。
蝙蝠堕檐疑病鸟,蜘蛛补网待秋虫。
注释:
- 蝙蝠:这里用蝙蝠的形象来比喻那些看似病态却又努力振作的人物或事物。
- 蜘蛛:蜘蛛结网是为了捕捉食物,这里借以象征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人。
- 病鸟:比喻身体虚弱或有疾病的人。
赏析:
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中的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与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蝙蝠堕檐”和“蜘蛛补网”两个画面,诗人表达了对逆境中坚持与奋斗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如蜘蛛般的坚韧和不屈。
古人骸骨千年至,造化炉锤万物铜。
注释:
- 古人骸骨:指的是古代人的遗骸或遗物。
- 造化炉锤:形容大自然的力量如同炼金术士的熔炉,不断锤炼万物成为有用的金属。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自然与人为,表达了一种时间与变迁的感慨。诗句中的“造化炉锤”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威力与无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通过对古人骸骨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历史与过去的尊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哀思。
佛笈仙经披览遍,两闲何地著虚空。
注释:
- 佛笈:佛教经典书籍的统称,泛指佛教文献。
- 仙经:道教经典著作的统称,泛指道教文献。
- 披览遍:指阅读广泛且深入。
- 两闲:指忙碌或闲暇之时。
- 著虚空:在这里指的是在忙碌或闲暇之余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充实。
赏析:
本句通过对比佛道二教的经典,强调了知识与修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能够广泛阅读并深入理解这些经典著作,就能在忙碌或闲暇之余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平静。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和向往。
桑下分甘遍子孙,老翁性不耐愁烦。
注释:
- 桑下:在桑树下休息。
- 分甘:分享甘甜的食物,比喻分享快乐和经验。
- 子孙:后代或后人。
- 老翁:老年人。
- 性不耐愁烦:指性格不喜欢忧愁烦闷。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即一位老人在桑树下与家人共餐,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不仅反映了家庭的和谐与乐趣,也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通过这一细节,诗人传递了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中简单幸福的珍视。这种描述方式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高撑瘦骨巡檐鹤,牢锁秋心入笠豚。
注释:
- 高撑:支撑。
- 瘦骨:形容身体消瘦。
- 巡檐鹤:在屋檐下盘旋飞翔的鹤。
- 牢锁:紧紧束缚。
- 秋心:秋天的心情或思绪。
- 笠豚:用草帽遮盖身体的小猪。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动物——鹤与小猪,表达了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及其寓意。鹤象征着高雅、长寿和自由,而小猪则代表了勤劳、朴实和忠诚。通过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放在同一画面中,诗人暗示了人生态度的差异:有人渴望自由与高尚,有人则脚踏实地、勤劳务实。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箧笥之中纨扇弃,君亲而外布衣尊。
注释:
- 箧笥(qiè shì):存放衣物的小箱子。
- 纨扇:精美的丝织品制成的扇子。
- 君亲:指君主和亲人,常用以表达对长辈或国家的尊敬。
- 布衣尊:指不受重视的平民或普通百姓。
赏析: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诗人通过对比“君亲”和“布衣”,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尤其是对于为国家和家族做出贡献的人。这种观念在当时可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并为之努力。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情感,也传达了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看法。
遥知边塞风尘静,天马西来贡大宛。
注释:
- 遥知:遥远的感知。
- 边塞:边境地区。
- 风尘静:形容边疆地区的战争或动荡已经平息。
- 天马:传说中的神骏马,这里用来象征英勇的将士。
- 贡大宛:指向汉朝进献马匹的行为,大宛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城邦国家,因其盛产良马而得名。
赏析:
此句表达了一种远大的愿景和对和平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注,以及对英勇将士的敬仰。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外界交往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化背景,显示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其中人物的尊重。此外,通过对天马的提及,诗人还暗示了对国家强大和繁荣的美好祝愿,希望国家的边境能够得到安宁与和平,国力强盛,足以抵御外敌。这种表达不仅是对现实的关注,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