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壁留题处,重传驱鳄文。
亭台含远意,钟鼎诵先芬。
官借栽花暇,人疑运甓勤。
臣心难自遣,目极海天云。
【注释】
①世丈:对有名望者的尊称。西园:在南京,是明初开国功臣徐达的宅第,又称“西府”。秋兴:指秋天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思绪。次翁覃溪阁学韵:次韵翁覃溪阁学的诗。翁覃溪,即翁方纲(1733-1818),字醇甫号覃溪,江苏大兴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
②粉壁:墙壁涂成白色。驱鳄文:传说唐代李广利出使大宛国时,得到一匹汗血马,献给汉武帝,武帝以为神物,便命人在皇宫壁上画了一只巨龟来镇守,以防此马逃跑。后因用以比喻能制伏凶险之物的人或事。
③亭台:指亭台楼阁。钟鼎:指古代铜制的礼器。诵先芬:颂扬祖先的功业。
④官借栽花暇:官员闲暇时种花。疑运甓:怀疑自己勤于建筑(砖石)。运甓,运砖垒砌房屋。
⑤臣心难自遣:臣子的心情难以自解。自遣,自我排遣。
⑥目极海天云:眼力所及,尽是海天之云。
【译文】
粉刷的墙壁上留有题诗之处,那传遍天下的驱鳄文又重现了。
亭台楼阁都充满一种远大的抱负,钟鼎铭刻的都是先人的丰功伟绩。
闲暇之时官员们忙着种植花草,人们怀疑自己勤奋如陶渊明一般。
我的内心无法自解,目光所能及之处尽是海天间的云彩。
【赏析】
《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秋,诗人应邀为友人翁方纲的府第西园撰写楹联。全诗紧扣“秋兴”二字,抒发作者对西园秋色和友人才华的赞美,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一二句点出题旨,“粉壁”“重传”,说明这是一次旧地重游。西园原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府第,今已荒芜,但诗人仍念念不忘,故有此作。“西园”与“西府”同义,“秋兴”与“秋思”同义,都是写对西花园景秋色的怀念之情。“重传驱鳄文”,意谓徐公留下的驱鳄文经久流传,而如今又有新作。“驱鳄文”是徐达的佳作,他任北直隶按察使时,曾以铁链锁住鳄鱼,使它们不能伤害居民。徐达还曾下令在京城的四门各立一碑,用大篆刻着“猛兽害民者斩”的字样。徐达治下的京师,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因而被后人誉为“仁政”。徐达在世时,就有人称赞他的政绩;死后,人们更是怀念他的功德,所以诗人要重书徐公的功绩。这两句既是对西园秋色的描写,又是对徐达政绩的赞颂。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说西园虽荒废却依然美丽,“亭台含远意”。西花园中的亭台楼阁都有一种远大的抱负,它们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这些亭台楼阁都充满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它们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这些亭台楼阁都充满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它们不仅具有观赏的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第四句“钟鼎诵先芬”,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西花园内的楼台亭阁,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内涵就是由历代名人的事迹所构成的,这些名人的事迹都记载在钟鼎之上。钟鼎上的铭文,是先贤们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遗产。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被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代子孙学习的楷模。因此,西花园中的亭台楼阁,也被称为“先芬”。这一联既赞美了西花园的美,又歌颂了先贤们的丰功伟绩。
第五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前四句主要描写西花园的美丽和先贤们的丰功伟绩。现在诗人来到西花园,看到这里的一切,不禁感叹不已。“官借栽花暇”,这句的意思是说,官员们闲暇时都忙于种植花草。其实,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官员们都忙于政务,没有时间从事其他活动。但在这里,它更可能是诗人的别具匠心之作。因为这里的“官”,既可以理解为“官员”,也可以理解为“工匠”。而“栽花”,则是指建造房屋、筑墙等建筑活动。因此,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官员们忙于政务,无暇他顾;而工匠们则在忙于建筑活动,没有时间闲逛。第六句是诗人的独白:“人疑运甓勤。”这里的“疑”是疑问词,表示疑惑之意;“运甓”则是古人的一种建筑方法。据说古代有一种叫做“鲁班尺”的建筑工具,可以用来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而古人建房时,往往需要搬运砖瓦,这就需要用“运砖”的方法来搬运。因此,“人疑运甓勤”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人们怀疑那些建筑工匠们是否像徐达那样勤奋地工作;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工作的成果。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臣心难自遣,目极海天云。”这里的“臣心”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内心;“自遣”则是自我解脱的意思;“目极海天云”则是说眼力所及之处都是海天之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一直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心中自然感到苦闷和无奈。然而,他又不甘于沉沦下去,于是便把视线投向远方,希望找到一线生机。然而,当他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海天之云时,他更加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这句诗可以说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对西园秋色的描写和对先贤事迹的赞扬,又有诗人自己的感慨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全诗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充满了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