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又见玉台巾,挥麈还同话劫尘。
东阁上宾新设醴,南州大雅久扶轮。
荐衡文举行修表,用赵廉颇待得人。
四海苍茫浑未定,乾坤何地著间身。

【注释】

叠前韵:用前韵的词语。

颐山先生:指许仙屏,字颐山。

上宾:古代对君主或贵宾的尊称。

赵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王欲与廉颇俱朝天子,蔺相如因止之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肯为此,其于义固乎?且秦起不义,而天下共疾之;让赵王三表五里而相迎。今赵王自以伯王,让大王,其于心固难一。今君乃肯为此,其于义固乎?”廉颇曰:“吾所以去者,为赵也。秦弗予赵王,故我归。今赵王出约,而君约反,所以去者,亦为赵也。”赵王闻之,遂与秦王武安君会邯郸。赵王闻廉颇为将,计未出,求人可使报秦者。蔺相如自请行。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诈使赵破和而入邯鄣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意在欺赵王,臣客有能与大王辨者。请诏吏案图,令秦献璧五城。”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上宾:指宾客。

南州:指南方地区。

荐衡文:《汉书·龚胜传》:“龚胜字子平,东海人也。宣帝时为谏大夫,数进规谏,迁为弘农太守。元帝时为京兆尹,迁为御史大夫。……后为丞相长史,举茂才,复为侍中、光禄大夫、关内侯。”修表:修治封表。

用赵廉颇待得人:指赵国重用蔺相如。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齐军大败我于长平,秦派兵攻赵。次年春,秦围赵都邯郸,迫于无奈,赵王派平原君赴楚求救。平原君门下食客毛公、薛公、赵胜等认为应派文武双全的蔺相如去秦国谈判。毛公、薛公认为不可,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但平原君坚持要蔺相如去,并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平原君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封他为上卿,命他带宝玉和氏壁入秦。蔺相如到秦国后,与秦昭王展开唇枪舌剑的斗争。最后,在蔺相如的努力下,秦昭王同意赵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四海:指整个中国大地。苍茫:辽阔广大的样子。何地:哪里。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的仕途生活,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僚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知个人享乐的思想。诗作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动人,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好诗。

首联“风流又见玉台巾”,写自己再次戴上文人雅士常戴的玉冠,表示自己仍然保持着文人本色。玉冠是文士所戴的一种帽子,用以象征其文化修养高深。玉台巾则是指一种束头巾的方式。

颔联“挥麈还同话劫尘”,写自己回到京城后,与朋友们一起谈论世事。麈是鹿形动物,毛可以制作拂尘,用来扇动,借以驱散灰尘。此句中的“麈”字是借用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中谢安的故事:谢安喜欢谈玄理。一次他与侄儿谢朗谈起玄学问题,谢朗不理解。谢安说:“你如果懂得了老子的玄学思想,就明白了我的玄学思想。”于是拿起麈尾来打他的侄儿,说:“你和这麈尾一样,虽然只是一根木棒,却能使人清谈玄理。现在你不懂玄理,就像没有麈尾一样。”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玄学造诣很高,而且能够指导朋友。

颈联“东阁上宾新设醴,南州大雅久扶轮”,写诗人被朝廷任命为东阁上宾,并受到皇上的赏识和提拔,使他在政治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南州”指南方地区。“大雅”指有德行的人。“扶轮”指扶持车轴转动,比喻得到支持或赞助。

尾联“荐衡文举行修表”,是说自己向皇上推荐人才,进行选拔官员的工作。“荐衡文”指的是推荐人才,“举行”指实行。“修表”指撰写奏疏。这里的“衡文”一词出自汉代班固《答宾戏》:“若衡诸英贤,则仆与刘子骏同策一言。”意思是说,如果比较英才贤士,那么我就与刘子骏是同榜进士。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仕途生活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关注个人的升迁和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皇帝能够重视人才选拔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当时许多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