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下万松寺,山径落斜曛,路逢山中樵,导我西涧滨,逶迤四五里,始及藏山门。
晚霞云半赤,寒岩枫柏丹。古寺余老屋,山僧鬓已斑。
携手看生圹,圹铭名辈全。撰文李焦明,书丹陈景元。
告归转西偏,高寄亭足观。略如倪迂画,返照疏林间。
相期春正月,重来看雪山。

西甘涧

步下万松寺,山径落斜曛,路逢山中樵,导我西涧滨,逶迤四五里,始及藏山门。

晚霞云半赤,寒岩枫柏丹。古寺余老屋,山僧鬓已斑。

携手看生圹,圹铭名辈全。撰文李焦明,书丹陈景元。

告归转西偏,高寄亭足观。略如倪迂画,返照疏林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万松寺附近的一次旅行经历。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感慨和期待。

首句“步下万松寺”,诗人开始了他的旅行。这里的“万松寺”是诗人的目的地,也是他旅途的起点。

第二句“山径落斜曛”,描绘出了山路弯曲、阳光斜照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第三句“路逢山中樵”,描述了诗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正在砍柴的山中樵夫,这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继续描写他的旅行过程。“逶迤四五里,始及藏山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沿着山路走了四五里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藏山门。

“晚霞云半赤,寒岩枫柏丹。”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象,晚霞将天空染成了半红色,寒岩上的枫树和柏树呈现出深红色。这既展示了自然之美,又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古寺余老屋,山僧鬓已斑。”这句话则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院,以及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山僧。这两句展现了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痕迹,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再次提到了他的旅行目的:“携手看生圹,圹铭名辈全。”这句话表达了他在墓地前的所见所闻,以及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撰文李焦明,书丹陈景元。”两句则分别提到了撰写文章和书写碑文的人——李焦明和陈景元。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纪念意义,也体现了他对文字工作的热爱。

最后两句“告归转西偏,高寄亭足观。略如倪迂画,返照疏林间。”则是对整个旅行过程的总结和展望。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这次旅行的满意和期待,同时也希望这次旅行能够给他带来美好的回忆和启示。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文字的记录和表达,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