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今何处,陈雷事岂无。
不知枯菀异,惟见性情孚。
让避延陵地,危存赵氏孤。
故乡深仰止,威凤在高梧。
【注释】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春秋时人。比喻知交。事岂无:事情难道没有。枯菀异:枯草凋零,与茂盛的菀草形成对比。惟见性情孚:只有能见到他们的本性相孚合。让避延陵地:让出封地给避地东归的吴王。危存赵氏孤:使赵武灵王的太子在赵国被废后得以免祸,得以保存。故乡深仰止,威凤在高梧:故乡深深敬仰您,就像威凤栖息在梧桐树一样。
【赏析】
此诗为酬答之作,首联写陈君肇阶之贤,颔联以管仲、鲍叔、吴王、赵武灵王等历史人物作陪衬,赞其贤能;颈联写其辞官避让之举;尾联以“威凤”喻其德望。
这首诗通过赞颂陈君肇阶的贤德来表明诗人的志向。
第一首是一首赠别诗。首句点明赠别之意。次句承上启下,说明陈君肇阶之才,不是一般人物所可比,而管仲、鲍叔也不过只是知己朋友而已。三、四两句则进一步赞扬他的才能。这两句中“枯菀异”和“惟见性行孚”都运用互文手法,把两种不同的表现加以比较。枯菀异,即枯草和盛草丛的不同状态。草木枯槁,枝叶凋落,就同繁枝茂叶不同;然而它们的根柢相连,不能分离。这里用它来比喻人的境遇变化,意思是说,虽然处境有变,但本质不变。性行孚,即本性相孚。性是禀受于天的东西,行是后天修养的结果,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属性。性与行相孚,就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表现。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赞美了陈君肇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为利害所动,始终如一,不移不贰。
第二首是一首赠友诗。首句总括全文。中间四句写其让位避让之事,末句用典赞扬他的德行。
这首诗是一首酬答之作。陈君肇阶在洛阳为官,作者因避乱而寄居洛阳,两人虽未曾见面,但相互敬重,故作者写下这首诗赠给陈君肇阶。
前两首都是直接对陈君肇阶进行赞美的赠答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赞美了陈君肇阶的贤德和才干,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一首重在其才能,后一首重在其为人。
前一首中,“不知枯菀异”是说不知道他的处境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性行孚”却表明他的本性是一贯的。“惟见性情孚”,就是看到他的本性相孚合。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他才能的赞赏,又表达了对他人品的肯定。“让避延陵地”一句,不仅表明陈君肇阶让出封地给避地东归的吴王这一事实,而且表明他对吴王的尊敬。“危存赵氏孤”一句更是赞扬他善于保全人才。最后两句,用典赞其为人。“故乡深深仰止”,意谓他的德行高峻如高山峻岭,令人景仰。“威凤在高梧”,比喻他的德望高远如凤凰栖于梧桐之上,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中,首句“让避延陵地”,是直接交代陈君肇阶让出封地给避地东归的吴王这一事实。“危存赵氏孤”,也是直接写赵武灵王太子被废一事,赞扬他善于保全人才。“故乡深仰止”,是说家乡的人们深深地敬仰他。“威凤在高梧”,比喻他的德望高远如凤凰栖于梧桐之上。这两句诗既赞扬了他的为人,又赞美了他的德望。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陈君肇阶的赞赏之情。前一首重在赞其才能,后一首重在赞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