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方醉秦,于燕复何有。
遂令国士心,取亡由匕首。
剑术岂云疏,生劫仅差后。
报韩奋铁锥,当年能中否。
博浪尚可逃,绕柱那可走。
得失论英雄,易水应悲吼。
译文
荆柯曾经是燕国的一位勇士,他的剑术高超。在秦末时期,他为了报效燕太子丹刺杀始皇,而使用匕首,结果被秦始皇所杀。尽管他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激励了后人,使他们明白,只要有志者事竟成。
注释
- 荆卿故里:指荆轲,战国时卫国人,燕国人。
- 天帝方醉秦:天帝即秦始皇,这里用“醉”字形容其对天下的掌控,如同醉酒一般。
- 于燕复何有:在燕国还有何意义?表示即使荆轲是燕国人,也不能改变他在秦朝被杀的命运。
- 遂令国士心:导致所有燕国人士的心都感到悲痛和愤怒。
- 取亡由匕首:由于使用匕首导致了灭亡。这里的“亡”,指的是燕国灭亡。
- 剑术岂云疏:难道说他的剑术不精吗?表示荆轲的剑术非常精湛。
- 生劫仅差后:他的生命之劫只差一点点就结束了。
- 报韩奋铁锥:他曾经以铁锥反击过秦国军队。
- 当年能中否:他当年是否能够成功刺杀秦王?这是一个设问,用来表达对荆轲能力的怀疑或赞美。
- 博浪尚可逃:如果当时有其他机会,他还可以逃走。这里的“搏浪”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有机会逃离死亡。
- 绕柱那可走:如果当时没有柱子,他还可以逃跑。这是对荆轲悲剧命运的一种讽刺。
- 得失论英雄:用得失来评价英雄,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英雄的价值在于其行为的结果。
- 易水应悲吼:易水应该响起悲哀的吼声。这里可能是借用易水歌的意象来表达哀悼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荆轲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诗人通过描绘荆轲的勇敢、智谋与悲剧结局,表达了对英勇无畏精神的赞扬以及对历史命运无常的思考。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一种对于英雄行为的复杂态度,既有对其壮举的赞赏,也有对其悲剧结局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