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邀夜半撤金莲,蓬阁投簪未暮年。
谁使山中间宰相,自知林下即神仙。
芸香好护书三万,石冻常消斗十千。
犹记城西相送日,杨花飞雪断桥边。
寄朱竹垞太史
曾邀夜半撤金莲,蓬阁投簪未暮年。
谁使山中间宰相,自知林下即神仙。
芸香好护书三万,石冻常消斗十千。
犹记城西相送日,杨花飞雪断桥边。
注释与译文:
- 曾邀夜半撤金莲:过去夜晚曾邀请他撤去金色的灯笼。
- 蓬阁投簪未暮年:形容自己虽已到晚年但依然有志于学术。
- 谁使山中间宰相:暗示谁能在山林间担任宰相之职。
- 自知林下即神仙:表示自己自知在林下也能如神仙般生活。
- 芸香好护书三万:用芸香来保护藏书三万卷。
- 石冻常消斗十千:石头因寒冷而结成冰,常用斗量度,这里比喻时间。
- 犹记城西相送日:记得当年在城西送你时的情景。
- 杨花飞雪断桥边:杨花如飞雪般纷纷扬扬,落在断桥上。
赏析:
《寄朱竹垞太史》是清代诗人吴焯所作的七言律诗。整首诗以诗意丰富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曾邀夜半撤金莲”和“蓬阁投簪未暮年”,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以及对于学问和才华的执着追求。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比如“山中宰相”“林下神仙”等,寓意深远,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涯的态度,认为在山林中也能过上神仙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此外,通过对芸香和石冻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深情厚谊。
诗中通过“犹记城西相送日”和“杨花飞雪断桥边”这样的场景描写,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色彩和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离别的时刻,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波动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也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