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桔柏咽江流,月照牛头万古秋。
杜宇亦知千载恨,声声泣血过危楼。
【注释】牛头山:在今四川新繁县西北。留别:告别。凄风:寒风。桔柏(jié bò):桔树和柏树,皆耐寒之木,古人用以象征坚贞不屈。咽:哽咽。月:月亮。照:映照。牛头万古秋:牛头山自古以来,风景如画。秋:指秋天。杜宇:古代蜀地的山鸟,又名杜鹃,相传其鸣声哀婉,能催人泪下,故亦称“啼鹃”。千载恨:千年的怨恨。声声泣血过危楼:杜鹃的声音悲切哀伤,仿佛是在向楼上的人哭泣。
【赏析】此诗是杜甫流寓梓州的绝笔。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春,杜甫由成都出发,携家眷乘船出峡,顺江而下,经渝州、忠州、云安、黔州,然后从夔门渡长江到湖北公安县的白帝城。这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诗人饱尝了离乱之苦,亲睹了战争之残酷,更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忧心忡忡,愁肠寸断,终于在途中因病而逝。临行之际,他写了这首《牛头山留别》。
首句写牛头山一带的景致。牛头山在今四川省新繁县北,为蜀中名山,山上有“三圣”(石刻三圣,即孔子、老子、佛陀)寺等名胜古迹。次句写牛头山一带的景色。牛头山自古就风光秀丽,诗人来到此地,不禁发出“凄风桔柏咽江流”的惊叹。桔柏,即桔树和柏树,都是耐寒的树木。诗人用这两个字来比喻秋风,说那凛冽的秋风似乎要哽咽着呜咽着穿过江水,一直流入远方。第三句以牛头山的美景作比,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牛头山自古以来风景如画,如今却成了诗人眼中伤心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色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第四句写离别。杜甫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传说杜宇即子规鸟,相传它叫一声“子归”,人们就知道有人要回来了。但杜甫听到的是“子归”,却知道不是他的亲人回来,而是自己的死期来临。于是,他发出了“千载恨”的悲痛呼声。第五句写杜鹃声声哀怨,仿佛在向楼上的人哭诉。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杜鹃啼鸣时总是伴随着悲切的哭声,仿佛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和不平。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离别家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对国事的担忧;既有对过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忧虑;既有对亲人的牵挂,又有对社会的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