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渡燕郊去,风声沙岸头。
浮云连紫塞,旭日乱春流。
土啮将穿石,桥编不系舟。
守臣怀利济,何以赞良谋。

【注释】

问渡:询问渡口在哪里。

燕郊:《水经注》中说:“燕之北界,是曰易台。故燕京也。”《史记·赵世家》记载“燕昭王收士乐毅,与谋伐齐,破其匡章”。燕国即今北京一带。

风声:指风声阵阵。

沙岸头:沙岸边。

紫塞:古称长城的外缘为紫塞。此指边塞。

旭日:早晨的太阳。乱春流:指春天的水波翻腾不已。这里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春水的动态。

土啮:指河水侵蚀河床,将河床中的石头啃食。穿石:指河床被冲刷得十分光滑,连石头都穿不过去。

桥编:桥的栏杆。系舟:把船拴在桥上。

守臣:驻守边境的官吏。怀利济:心怀利益济助。良谋:良好的计策。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诗人任殿中侍御史,奉旨出使燕地时所写。全诗以问渡开头,点明题旨所在,中间四句描写自然景色和河流风貌,结尾四句抒发了对边将的赞美之情。

“问渡”二字,点出了这是一首咏史之作。诗的首句“问渡燕郊去”,直陈其事,接着便写沿途景物。燕郊,泛指燕地,即今日北京一带。《旧唐书·地理志》:“自幽州而南至妫州,谓之燕郊。”燕京即今北京。“风声沙岸头”,写燕京之境。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里的“风声沙岸头”与刘长卿诗中的“白屋”同义,可见作者也是在暮夜之中,站在沙岸之上,眺望着远方的燕京。次句“浮云连紫塞”,写望见远处连绵不断的紫霞。紫塞是古长城的外缘,所以此处说“连”。

三句“浮云连紫塞,旭日乱春流”是全诗的重点,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诗人伫立在沙岸之上,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他不禁发出了赞叹。他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吹过,波浪翻滚,水花飞溅;春日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使得河水更加清澈透明。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眼前的美景更加迷人。他继续观察着四周的环境,发现河岸上的石头已经被水流冲刷得光滑如镜。他感叹道:“土啮将穿石,桥编不系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他看到河床被冲刷得十分光滑,甚至连石头都穿不过去。他还注意到了桥梁栏杆上悬挂着的船只,它们都被紧紧地系在一起,没有一只能够随意飘荡。这些细节描绘了河流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最后两句“守臣怀利济,何以赞良谋”则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官吏的赞赏之情。他们胸怀着为国家利益奋斗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和决策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诗人对他们表示敬意和赞扬,认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良谋之师。

整首诗通过描绘燕京的风光和边防官吏的行动,展现了一幅壮丽而和谐的画面。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的国家形象。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