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屐方凭陟,桑榆坠郁华。
夕岩浮隐见,紫气映参差。
倚槛馀残影,开窗欲烘霞。
山将图乍卷,人自望中赊。
翠染蛾眉黛,红攒佛髻花。
不愁风景晚,返照正无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意,即把握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与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腊屐方凭陟,桑榆缀郁华”,意思是:刚刚踏着腊屐登上了山巅,夕阳西下,余晖照在桑榆树上。“腊屐方”,指腊月里穿的木制鞋。“桑榆缀”,形容夕阳西下时,树影斑驳。“缀”,是连接、附着的意思。“方”,才。“缀”,缀满。“郁华”,是茂盛的树叶,这里泛指树木。
“夕岩浮隐见,紫气映参差。”意思是:傍晚时分,岩石上的影子忽隐忽现,那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像紫色的气一样映衬在参差不齐的山峰上。“夕岩”,是傍晚时的山石,这里指岩石。“紫气”,紫色的云霞。“映”是映照、反射的意思。“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倚槛馀残影,开窗欲烘霞。”“倚槛”,靠近栏杆,形容人因留恋景色而久久地站立在栏杆旁。“烘”,使物体变暖,这里是形容阳光照耀着山间的云雾。
“山将图乍卷,人自望中赊。”意思是:眼前的山峦就像一幅画卷被猛然打开,而观者自己却像是从远方遥望,仿佛置身于画中。
“翠染蛾眉黛,红攒佛髻花。”意思是:绿色的树叶好像用翠鸟的羽毛染绿,红色的花朵就像佛家的装饰品。“蛾眉”,眉毛像蚕蛾的翅膀,细长而有弯曲,所以叫蛾眉。“黛”,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黑色颜料。“攒”,聚积,堆积。“佛髻”,是佛教徒的一种发冠,形像莲花。
“不愁风景晚,返照正无涯。”意思是:不怕天晚了,因为太阳的余光还在照耀着大地。“风景”,此处指夕阳。“返照”,夕阳的余光。“无涯”,没有边际,无穷无尽的意思。
赏析:
首联写登山所见之景。腊屐,就是用草或木头做的鞋,冬天穿上可以防滑。登临高处,只见残阳如血,落日余晖洒满了桑榆树丛。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明丽的晚霞图卷,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颔联写黄昏时分的山间景象。夕阳已经落下,余辉照在山崖上,岩石上的倒影时隐时现,那漂浮在空中的云霞像紫色的气一样映衬在参差不齐的山峰上。这两句描绘了夕阳西坠,云霞缭绕的美丽图景。
颈联写站在山石上观赏美景。诗人倚栏远眺,只见山石的影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推开窗户想要欣赏那绚丽的朝霞,但朝霞还未出现。这两句以景物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作者心情的波动。
尾联写观景的感受。眼前的山峦就像是一幅画卷被翻开了一角,而观者自己却仿佛置身于画中。这两句运用想象,将眼前的美景比作画卷,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的愉悦感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色中的山水景观,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