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东篱载酒欢,白头终古寄江干。
鸥盟浅渚秋波淡,雁落沧洲夜色寒。
寞寞轻烟馀剑气,茫茫飞絮扑渔竿。
琵琶亭外横舟处,有客低吟独倚栏。

芦花,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不仅以其优雅的姿态引人入胜,还常被文人墨客赋予深厚的文化意涵。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赏析:

  1. 诗歌原文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鸥盟浅渚秋波淡,雁落沧洲夜色寒。
    寞寞轻烟余剑气,茫茫飞絮扑渔竿。
  2. 注释译文
  • 夹岸复连沙:描述河流两岸长满了芦苇,形成连绵不断的绿色沙滩。
  • 枝枝摇浪花:描绘了微风拂过时,芦苇随风摇曳,犹如波浪中的花一样。
  • 月明浑似雪:形容夜晚月光明亮,洁白如雪,与芦花的白色相映成趣。
  • 无处认渔家:表达了在明亮的月光下,难以辨识出渔人的身影或家园。
  • 鸥盟:指鸥鸟结成的联盟,泛指鸟类之间的默契或友谊。
  • 沧洲:指的是广阔的江边或湖边地带。
  • 剑气:可能是指剑的锋芒、气质,也可能指代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诗人通过“夹岸复连沙”的描绘,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而“月明浑似雪”则将自然的美景与人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得整个画面更具诗意。
  • 诗中的“鸥盟浅渚秋波淡,雁落沧洲夜色寒”两句,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这种结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1. 创作背景
  • 雍裕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清新脱俗而著称,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和风格来看,它可能创作于雍裕之的游历或者隐居生活中。这一时期的雍裕之,或许正经历了某种情感上的波动或思想上的转变,因此选择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内心的感慨。
  1. 名家点评
  • 《芦花》这首诗,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而受到赞誉,也因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成为研究的对象。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这些成果为我们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雍裕之的《芦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杰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值得我们仔细品读和深入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