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郭苍茫百物蕃,南临渤澥北乡村。
烟涵海色藏鲲屿,潮卷涛声入鹿门。
岛上红毛馀战垒,津头赤马拥云屯。
百年兵革销沉久,丽醮空闻画角喧。
【注释】台郡:指台州,位于今浙江临海市。郡郭:指台州城。苍茫:茫茫无际。渤澥(bó xiè):渤海。沧山:即沧浪山,在台州城南。北乡村:指临海县南的乡村。烟涵:云气笼罩着。鲲屿:指海上的岛屿。潮卷:海浪卷起。鹿门:台州东面的一个山名。岛上:指台州城内。红毛:古代称高丽人。战垒:指高丽人的营寨。津头:渡口。赤马:指渡口边停泊的船只。“津”通“津渡”。云屯:形容渡口边聚集的人很多。丽醮:指盛大的祭祀活动。
【赏析】
此诗为诗人登高望远之作,从登高望远的角度来写台州的山川景物和台州城的状况。
首句写台州城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诗人登上城楼,放眼四望,只见城郭苍茫,百物蕃盛,远处是浩瀚的大海,近处是宁静的乡村,一派繁荣景象。
次句写台州城的地理方位。台州地处南方海滨,北面是广阔的乡村,南面濒临渤海。这一句既写出了台州的地理特点,又暗点出了台州的历史背景,因为台州曾是一个海防重镇,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第三、四句写台州城外的海景和江景。诗人站在城楼上,远远望去,只见云雾弥漫,海天一色,海水深处隐约可见一座座小岛;潮水涨起时,波浪翻滚,涛声如雷。这两句描写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壮丽的海景画卷。
第五、六句进一步写台州城外的风光。诗人发现,在台州城内的山上,还有残留的战争遗迹;而在渡口边,却停泊着许多马匹,显得热闹非凡。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显示了台州城昔日繁华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这种写法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对台州的感慨之情。经过长期的征战,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台州的山水美景也随着战火而消失了。如今,人们只能听到盛大的祭祀活动中传来的号角声,而无法再欣赏到那美丽的景色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台州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类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