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地夜无月,幽人先得之。
遥光悬屋角,凉影堕花枝。
高阁宜吹笛,虚窗旧有诗。
平生爱清景,坐到漏深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及效果。
“何地夜无月,幽人先得之。”何地夜无月,幽人先得之:何处的夜晚没有月亮,只有我独自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幽人先得之:唯有我一人欣赏到这美妙的美景。
“遥光悬屋角,凉影堕花枝。高阁宜吹笛,虚窗旧有诗。”遥光悬屋角,凉影堕花枝:月光从高处射来,照在房檐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月光的清凉洒在花朵上。高阁宜吹笛,虚窗旧有诗:高高的阁楼里可以吹笛子,窗边有旧诗。
“平生爱清景,坐到漏深时。”平生爱清景,坐到漏深时:我一生都喜欢清静的景色,常常坐到深夜。
【答案】
译文:
无论何处夜晚都没有月亮可看,唯独我独自一人欣赏这美好的月色。
月光从高处射来,照在房檐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月光的清凉洒在花朵上。
高高的阁楼里可以吹笛子,窗边有旧诗。
我一生都喜欢清静的景色,常常坐到深夜。
赏析:
首联点出时间是夜晚,地点是冯辅堂的山房内。“何地夜无月,幽人先得之。”何地的夜晚没有月亮?只有我独自欣赏这美景。这里说“何地”,其实是反问句式,表明自己身处于无人之处,独享月色之美。“幽人”指诗人自己。“先”字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颔联写“月”的形态与作用。“遥光悬屋角,凉影堕花枝。”遥光悬屋角,凉影堕花枝:遥光即月光,从高处射来,照在房檐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凉影就是月光下的阴影,它落在花朵枝头。这里的“落”字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与花朵的映照关系。“凉影”二字不仅写出月光的清凉之感,更让人联想到月光下花儿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颈联写诗人的闲适与喜爱。“高阁宜吹笛,虚窗旧有诗。”高高的阁楼里可以吹笛子,窗边有旧诗。这里的“高阁”指高大的房屋,是作者的居处;“虚窗”指空荡荡的窗户。诗人在此高吟低唱,享受着难得的宁静和惬意的生活。诗人喜欢清景,常常坐到深夜。
尾联写自己对月情有独钟。“平生爱清景,坐到漏深时。”我一生都喜欢清静的景色,常常坐到深夜。“漏声”指的是古代计时器中的漏壶滴漏的声音。古人常以漏壶计时,到了一定时刻就听到“滴滴答答”的漏声。此处用漏声代指时间。“漏深”指深夜时分。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中独处山房内,悠然自得的心情。全诗紧扣诗题,通过细腻地描写月光、清景、虚窗等物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和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