谀巧日以工,直谠道不存。
圣明忠易效,曷不顾国恩。
之子奋百里,高步登掖垣。
职思在献纳,天关手欲扪。
登祀谅非古,违众进苦言。
艰哉松山役,慷慨声不吞。
碌碌彼徒尔,遇合乌足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如下:
谀巧日以工,直谠道不存。
圣明忠易效,曷不顾国恩。
之子奋百里,高步登掖垣。
职思在献纳,天关手欲扪。
登祀谅非古,违众进苦言。
艰哉松山役,慷慨声不吞。
碌碌彼徒尔,遇合乌足论。
注释:
- 谀巧:阿谀奉承,谄媚巧计。
- 日以工:日渐精巧,越来越巧妙。
- 直谠:公正直言。
- 圣明:贤明的君主。
- 忠易效:忠诚的人很容易效仿。
- 曷:疑问词。
- 国恩:国家之恩。
- 之子:指诗人自己。
- 奋:努力,奋力。
- 百里:一百里,泛指远的地方。
- 高步:步伐高昂。
- 掖垣:宫门,这里指朝廷或宫廷。
- 职思:职责所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 天关:天门,这里比喻皇帝。
- 登祀:祭祀,这里指上朝参拜。
- 谅:当然,一定。
- 违众:违背众人的意愿。
- 艰苦言:坦诚直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艰哉:艰难啊。
- 徒尔:白白地,徒劳无功。
- 遇合:机遇与缘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李峤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清明、君臣关系和谐的向往。首句“谀巧日以工”点明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即阿谀奉迎来得越来越精巧。次句“直谠道不存”则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即正直的直言被排斥了。第三句“圣明忠易效”,表明在圣明的君主统治下,忠诚的人更容易被效仿。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提出了一个质疑:“曷不顾国恩”,即难道我们不应该考虑到国家的恩情吗?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切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之子奋百里”,诗人自喻为千里马,奋力向前,意指要为国家尽忠效力。“高步登掖垣”,意为志向高远,愿意登上朝廷,参与国事。“职思在献纳”,强调职责所在,应当积极贡献意见和智慧。最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天关手欲扪”,“登祀谅非古”,指出现在的君主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威严和神圣,违背了民众的意愿。“艰苦言”则表达了面对这样的时代,依然要勇于直言,不畏艰难。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政治风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期望和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同时,诗人也展现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