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频催客未眠,联床剪烛兴无边。
推敲细律偿诗债,斟酌新图证画禅。
古木寒声惊夜雨,平原秋色盼晴烟。
何时同泛西溪棹,浅水芦花不系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朗读,了解诗意,把握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揣摩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情感。
“玉漏频催客未眠,联床剪烛兴无边”,这两句是写诗人夜不成寐的情形,以景语点染环境气氛。玉漏频催(指时间推移)客未眠,写出诗人夜不成寐,辗转不眠的原因。诗人在月光下,与朋友同榻而坐,剪烛长谈,兴味无穷。“联床”“剪烛”等字眼,渲染出了一幅深夜共话、情意相投的生动画面。
“推敲细律偿诗债,斟酌新图证画禅。”这两句写诗人夜不成寐的原因。作者在月光下,与朋友同榻而坐,翦烛长谈,兴味无穷。诗人用“推敲”来比喻构思诗句,说明他创作诗歌的认真态度,同时也表明他在创作中求精、求妙的心理。
“古木寒声惊夜雨,平原秋色盼晴烟。”这两句是写诗人听到雨声后的心情和景象。“古木”,指高大的树木;“寒声”,指风吹树梢发出的声音。“惊”字写出了风雨交加、雷电交加的景象;“夜雨”则暗示出诗人听到的是春雨或夏雨。“平原”指广阔的平地;“秋色”,指秋天的色彩和气象:“盼”字写出了诗人盼望雨停、天晴的迫切心情。“晴烟”即晴朗的烟云,也指秋天的天空。“盼晴烟”既写出了诗人的期盼之意,又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何时同泛西溪棹,浅水芦花不系船。”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语。“西溪”是杭州西湖的一个景点,位于杭州市西南灵隐路西麓。诗人在月明之夜,想象自己和朋友乘着小船在西溪游玩的情景。“浅水”写出了湖面平静、湖水碧绿的特点;“芦花”写出了岸边芦花盛开、飘荡的景色。“不系船”,写出了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态。
【答案】
听雨
玉漏频催客未眠,联床剪烛兴无边。
推敲细律偿诗债,斟酌新图证画禅。
古木寒声惊夜雨,平原秋色盼晴烟。
何时同泛西溪棹,浅水芦花不系船。
译文:
玉漏频频催促我难以成眠,联床共坐,剪烛长谈兴致无边无际。
推敲诗句以偿诗债,斟酌绘画图式来证明禅理。
古木的寒声惊醒夜雨,平原上的秋色盼望着阳光。
什么时候能和你一同泛舟西溪,轻摇小船让芦花轻轻飘拂。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时苏轼因作诗得罪司马光等人,被贬黄州。苏轼在黄州期间,常与友人游历山水名胜,吟咏唱和,抒发感慨,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全诗紧扣题目“听雨”二字展开,从听雨开始,写到雨中所见,所思,所感,最后归结到听雨的感受上来。首句写诗人听到雨声后睡不着觉,次句写听到雨声后睡不着觉的原因。“推敲”、“斟酌”是说诗人为了凑足诗句,反复琢磨修改。第三、四句写听到雨声之后所见所感。“古木”是高大的树木,“寒声”是风吹树梢发出的声音。这里把听到的雨声比作雷声,突出雨声之大和夜晚的静寂。“平原”指广阔的平地或田野,“秋色”是秋天的色彩和气象。这里把听到的雨声比作秋天的雨声,突出雨声之响和季节的变化。“盼晴烟”既写出了诗人的期盼之意,又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尾联写诗人想到和友人一起在西溪泛舟的情景。“何时”即什么时候,表示疑问的语气。“西溪”是杭州西湖的一个景点,位于杭州市西南灵隐路西麓。这里是诗人的想象之语。“浅水”写出了湖面平静、湖水碧绿的特点;“芦花”写出了岸边芦花盛开、飘荡的景色。“不系船”,写出了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