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恨血喷桃花,点染生绡妙笔夸。
为问元规尘十丈,携将此扇可能遮。
【注释】
- 李香君:明末清初著名歌妓,以色艺双绝著称。
- 恨血喷桃花:比喻李香君的才情。
- 生绡:指丝织品。
- 元规尘十丈:指元遗山(元好问)被贬时,曾与友人共骑驴,见路人有拾柴者便取薪火焚之以为乐,后称这种行径为“元规尘”。元遗山诗中也有“我辈元规尘”的诗句。
- 携将此扇可能遮:意为手持此扇,可以遮住风霜。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李香君小画的七言律诗。李香君是明朝末期著名的歌妓,她的才艺超群,尤其擅长唱曲,因此人们称她为“李香君”、“李秀英”。她一生坎坷,在明亡之后,她曾为清朝政府所通缉、逮捕,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坚持自己的志节和操守。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诗便是作者对李香君的赞颂之作。
首句“一腔恨血喷桃花”,运用了典故与比喻的手法,将李香君比作一朵盛开的桃花,而她的才华与美貌则像那溅落的鲜血一样,喷薄而出,令人叹为观止。这句诗不仅赞美了她高超的才艺,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点染生绡妙笔夸”,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李香君的艺术造诣。这里的“点染”并非指绘画技巧,而是形容她用笔的精妙绝伦,仿佛是在纸上轻轻一点,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生绡”一词也表明了这幅画作的珍贵与难得,因为生绡是一种珍贵的丝织品,能够展现出细腻入微的美感。这句诗进一步突出了李香君的艺术成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最后两句“为问元规尘十丈,携将此扇可能遮”,则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位历史上的名人——元遗山。元遗山被贬期间,曾与友人共骑驴,见路人有拾柴者便取薪火焚之以为乐,后称这种行径为“元规尘”。而这里的“元规尘十丈”则是暗指元遗山的这种行为,表示他的人品虽然高尚,但却受到了世人的误解和嘲笑。然而,即便如此,元遗山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肯放弃追求真理的决心。
而“携将此扇可能遮”则是指手持此扇,可以遮住风霜。这里既暗示了诗人对李香君的赞赏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崇高敬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李香君的小画像,展现了其非凡的才艺与品格,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