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彦乘时各有投,酬知晚出佐残刘。
同心傥可关张并,替手难为费蒋俦。
狼狈东行思孝直,艰难上士得凉州。
擎天孤柱终何济,遗恨悲凉泪不收。
苕雪治芗作诸葛武侯诗余有感于当时人才之乏亦拟一首
英彦乘时各有投,酬知晚出佐残刘。同心傥可关张并,替手难为费蒋俦。
狼狈东行思孝直,艰难上士得凉州。擎天孤柱终何济,遗恨悲凉泪不收。
注释:
英彦:指有才华的人才。乘时:抓住时机。各投:各自投奔。酬知:报答知遇之恩。晚出:年纪轻。佐残刘:辅佐刘禅。同心:指刘备。傥(tǎng):倘若。关(kǎn)张:关羽和张飞,都是蜀国的开国功臣。并:一起。替手:接替的人。费蒋俦(qiú):费祎,字文伟,是刘备手下的谋士之一,诸葛亮曾向他请教军事问题;蒋琬(wǎn),字公琰,是刘备手下的谋士之一,后来成为丞相。狼狈:处境困难。东行:指诸葛亮北伐。孝直:马谡,字伯言,诸葛亮的部下,以刚愎自用著称。凉州:指魏国的凉州地区。擎天:形容人高大、坚强。孤柱:孤立的柱子。济:救助。遗恨:未完成的志愿或心愿。悲凉:悲伤凄凉。收:收敛。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后有感而创作的。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批判。
首联“英彦乘时各有投,酬知晚出佐残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价。英彦是指有才能的人,他们趁着时代的机会,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酬知则是对那些能够把握机遇的人的赞赏,但这些人往往是在中年或晚年才崭露头角的。这里的“晚出”一词,既包含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也暗示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无奈和被动。而“佐残刘”则是指辅佐刘备,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其统一天下的理想。
颔联“同心傥可关张并,替手难为费蒋俦。”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如果刘备能够像关羽和张飞那样齐心协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而费祎和蒋琬等人虽然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但却难以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这里的“替手”指的是代替别人做事的人,而“费蒋俦”则是对他们的称呼。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颈联“狼狈东行思孝直,艰难上士得凉州。”则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被迫撤军,东行至荆州。在这里,他思念着马谡这个刚愎自用、不听劝告的下属。而蒋琬则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得到了凉州这个地方的管辖权。这里的“艰难上士”指的是蒋琬,他是刘备手下的谋士之一,曾经担任过丞相的职位。这两句诗通过战争和胜利的场景,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的认识。
尾联“擎天孤柱终何济,遗恨悲凉泪不收。”则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这里所说的“擎天孤柱”指的是诸葛亮,他是一个孤独的支柱,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希望。然而他却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悲痛。而“遗恨悲凉泪不收”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他未能实现理想时的悲伤。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它既有对历史的回忆和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追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