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枫臃肿春不叶,山门万古寒鸦色。
石巉径微出奥幽,下俯风轩见鹰脊。
插天积铁磊嵬高,迎面殊形动魂魄。
白公赋泉不赋石,应知对此愁笔力。
病翁登临爱绝顶,选杖直上穷行迹。
局蹐何必非人间,纵目高空竟何益。
我难问天伸不平,更付撑胸千石壁。
【注释】
老枫:指枫树,因岁久而皮干枯。臃肿:肿胀。叶:泛指树木枝叶。
山门万古寒鸦色:山门常年被乌鸦占据,颜色像乌鸦那样苍老。
巉(cán):险峻。奥幽:深远。
插天:高入天空。积铁磊嵬(lěi wéi)高:堆积如山的石头。磊嵬:形容石头多而高耸。
殊形:不同的形状。动魂魄:使人感动,触动心魄。
白公:指白居易。泉:指庐山瀑布。赋:赞美、歌颂。
局蹐(jí):拘束不安的样子。非人间:不是人世。
纵目:放眼远望。高空:高处的天空,此处指山峰之巅。竟:尽。益:益处。
问天伸不平:向苍天提出心中的不平之事。伸:申诉。
撑胸千石壁:支撑着胸膛,面对着千万丈厚的石壁。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登上庐山天平峰顶,面对峭壁危崖,感慨万千,抒发了对时政的愤懑之情。
首句写登临所见,用“老枫”二字总领全篇,点明时令。“臃肿春不叶”,是说春天来临了,但山上的枫树却因为年深日久而皮干枯缩,不再有繁茂的枝叶来显示它那旺盛的生命活力了。这里既以枫树喻人,又以枫树比国,暗寓了诗人对时政的不满和忧愤之情。
接着写山门。“万古寒鸦色”,是说山门的两旁,常年栖息着成群的乌鸦。这一句与首句呼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所登顶的天平山的萧索荒凉气氛。
三、四两句写登山所见。“石巉径微出奥幽”,意谓石岩险峻的小路从深邃幽暗之处蜿蜒而出;“下俯风轩见鹰脊”,意谓向下俯瞰,可以看到风轩之上,鹰在盘旋飞翔,其脊背分明可见。“插天积铁磊嵬高”、“迎面殊形动魂魄”,都是写山之奇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震撼力。
五、六句写登高所见及感怀之情。“白公赋泉不赋石”,是说白居易曾作《庐山谣》歌颂庐山瀑布,但作者自己则没有为山中之石写过什么文章。这一句既是对白居易的自谦,也表明了自己虽未直接颂扬山石,却并不因此就否定山石的价值。“应知对此愁笔力”,意谓我自知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愁的缘故。
七、八句写诗人自己登高的感受。“病翁登临爱绝顶”,是说自己虽然年迈多病,但却喜爱登高山之颠;“选杖直上穷行迹”,是说挑选了一根拐杖,一直向上攀登直到自己的足迹已经消失在山间为止。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坚毅精神。“局蹐何必非人间”,意思是何必拘泥于人间的礼节规矩?“纵目高空竟何益”,意谓只是徒然地放眼远望而已,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我难问天伸不平”,是说自己感到难以向苍天申诉自己的冤屈,因为世间的是非曲直并不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更付撑胸千石壁”,意谓更应该去支撑起胸膛上的千斤重担,即肩负起国家的重任。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庐山天平山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于时政的愤慨之情,表现了他那种积极要求改革的精神面貌。诗中的议论成分较多,而感情色彩较为浓厚,语言质朴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是一首成功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