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闻咿唔,花木静书斋。
二子出揖我,循墙谨趋陪。
温温子弟色,真疑麟凤来。
先生伟衣冠,恐是石徂徕。
神州化相柳,童丱为枭豺。
种子傥不绝,会挽狂澜回。
儒门今淡薄,谁为好秀才。

【注释】

咿唔:吟诵。花木静书斋:花木,指花草树木;静书斋,安静的书斋。

揖我:作揖问候。循墙谨趋陪:在墙壁边小心谨慎地侍立。温温:温和。子弟色:年轻子弟的神态。真疑麟凤来:简直像是麒麟和凤凰来了。先生伟衣冠:先生穿着华丽的衣服。石徂徕:即徂徕山。徂徕山是孔子曾到访过的一座山。神州化相柳:指孔子在鲁国教化百姓时所种的柳树。童丱为枭豺:指孔子小时候的童颜童心。枭、豺,都是凶猛的野兽。种子傥不绝,会挽狂澜回:如果孔子的思想能流传下去,就可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使其回到正轨上来。儒门今淡薄,谁为好秀才:现在儒家学派已经衰落了,谁是真正的好学者呢?

【译文】

清晨听到有人在吟诵诗篇,是花木掩映的书房在诵读经文。

两个年轻人过来作揖问候,恭敬而小心地侍立在旁边。

他们举止端庄,气质平和如温文尔雅的年轻人,简直令人感到好像是麒麟和凤凰降临。

先生身着华丽的衣装,让人不禁担心您是不是从徂徕山来的圣人。

我们伟大的祖国像被柳树一样美化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童们就像枭狼一般凶猛。

要是能够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那么国家就会像大浪淘尽后重新回归平静。

现在的儒家学派已经衰落了,谁能成为真正有学问的好学人呢?

【赏析】

此诗是作者游览青岛崂山下的仰口村潜龙庵时所作。仰口古称“龙窝”,因山势似蛟龙伏卧而得名。仰口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有“小蓬莱”之称。诗人在这里游览时,看到庵内壁上挂有《诗经》等古籍,便写下这首七律。

第一首写游仰口时的所见所闻。开头两句说,早上刚听到有人吟诵诗句。“吟诵”,指诵读诗文,“吟”、“诵”都含吟咏的意思。“花木”句说,这声音是花木掩映的书房发出的。“花木”,指花木丛杂之地。“静书斋”三字点明书房的位置。这二句写游仰口所见之景。“花木静书斋”五字,既写出书房环境之美,又暗示了读书人在此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的精神风貌。

第二首写与仰口村民交往的情景。“二子”句说明来访者的身份。“揖我”二句写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款待。“谨趋陪”,恭敬而有礼的态度。“循墙”,指在墙壁边小心谨慎地侍立。“温温子弟色,真疑麟凤来。”这是说,那一群年轻人的神态是那样和悦、安详,使人怀疑他们是麒麟和凤凰下凡了。这四句写仰口村民热情好客,使诗人感到亲切。“先生伟衣冠”,这是说,这位先生衣着华丽、仪态端庄,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恐是石徂徕”,这是说,他可能是徂徕山上的圣人孔子。“神州化相柳”,这是说,他可能是把美丽的鲁国化为美好的杨柳的人。这几句写仰口村民对老师的尊敬和敬慕之情。

第三首写仰口村的景色。“神州”二句说,仰口村的景色很像孔子当年教化百姓时所植柳树,这里的人们纯真善良、质朴无华,真像传说中的“枭狼”。这四句写仰口村的风光和那里的人们的性格。“种子倘不绝”,意思是说,要是孔子的思想能在这里流传下去,那么这里就不会再出现像枭狼一样凶残的人们了。这两句既是对仰口村民的鼓励、期望,也是对国家的期望、希望。

第四首写仰口村的现状。“儒门”二句说,现在的儒家学派已经衰落了,再也看不到有学识、有道德修养的好学人了。“谁为好秀才”,意思是问:谁是真正的好学者呢?这四句是写仰口村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学术界现状的忧虑和担忧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之作,通过对仰口村美景及当地人民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孔子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