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经大嶝渡横洋,五色波中漾日光。
起碇声高惊晓梦,吟魂倾仄寄悬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句翻译,注意要通顺流畅地翻译,同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意思,如“横”“漾”“起碇”等。最后是赏析,赏析时可以围绕诗的主旨、艺术手法、语言技巧等方面来分析。

大嶝门,地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埔半岛。该处地势险要,为海上交通要塞,自古以来是海防前线,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明一统志》卷三八载:“大庚山在县东北,一名东岭。……有石壁横亘,曰大庚门,亦曰大庚关。”又据《福建通志》卷四九载:“大庚山,在惠安东六十里。……山形若屏列,中有水口,即大庚门也。……大庚山,一名大乙山。……有二石峰对峙如门,故名。”

大庚门,又称“东岭”“大乙山”,是闽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战场之一,历来被兵家视为战略重地。它地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带交界处,地势高耸,海拔216米。这里山川秀丽,林木苍翠。东侧有东岭山脉延伸而来,北侧是崇山峻岭起伏连绵。大庚门一带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明代以来,这里的战事频繁。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派兵驻守大庚门等地;康熙年间,清廷派员巡视沿海地区,曾至大庚门察看地形地貌;乾隆年间,清政府还曾派遣钦差大臣赴台湾巡视,其中就有前往大庚门的。大庚门不仅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而且还是一处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的风景名胜区。

大嶝门位于泉州港东南面,是泉州湾内的一个天然良港。其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一是大嶝门地处泉州湾的东南端,扼守着整个泉州湾的入口;二是港口水深且宽广,便于船舶进出;三是大埕口海岸线较长,有利于开展各种海上活动。

从地理位置看,大嶝门处于我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第一道海峡——台湾海峡的东岸。它既是我国东南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又是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重要海上通道。由于大嶝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宋元以前,泉州港已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商业港口。明清以后,始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口岸。”

“五色波中漾日光”,诗人以“五色波”形容海浪,用“漾日光”来形容阳光照在波上的情景。

“起碇声高惊晓梦,吟魂倾仄寄悬床”一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起碇声”指船只离开岸边的声音,船工们将船驶离岸边时,会发出巨大的撞击声。“惊晓梦”指船工们在清晨时分驾船出行时发出的声响惊醒了渔民们一晚上的睡眠,使他们从梦中惊醒。而“吟魂倾仄”则是指船工们因工作辛苦而感到劳累到极点,以至于连灵魂都倾斜了。“吟魂”指的是船工们的魂魄,“吟魂倾仄”则是指船工们因过度劳累而感到身心疲惫到了极点。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船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船工们的同情和敬仰之情。同时,这也是对古代航海事业艰辛历程的一种赞美和歌颂。

【答案】

(其一)

门经大嶝渡横洋,五色波中漾日光。

起碇声高惊晓梦,吟魂倾仄寄悬床。

译文:

大嶝门经过大嶝渡口横贯大海,五色的波浪中闪烁着耀眼的日光。

清晨时分,船工们驾船出海时发出的撞击声使渔民们从梦中惊醒,他们疲惫不堪地倚靠在船上。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天所作,当时作者正在福建任官。诗作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船工们早起驾船出发的情状和他们艰苦的劳动生活。首句“门经大嶝渡横洋”交代了地点,“五色波中漾日光”描绘了海面上的光影变化,形象鲜明。第二句“起碇声高惊晓梦”写船工们驾船出发的情景,“吟魂倾仄寄悬床”则通过刻画船工们的神情动作,表现了他们的劳苦与辛酸。此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生动传神,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