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静千松闲,月明众山朗。
独坐观此心,悠然隔尘想。
万象复何有,一叶檐前响。
至理不可见,空中若来往。
惟看山头云,道心与俱长。

独夜

风静千松闲,月明众山朗。

独坐观此心,悠然隔尘想。

万象复何有,一叶檐前响。

至理不可见,空中若来往。

惟看山头云,道心与俱长。

译文:
夜晚寂静无声,只有松树轻轻摇曳,月光洒在群山之上,显得格外明亮。我独自坐下,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心中充满了超然物外的感觉。世间万物似乎都消失了,唯有那一片飘落的树叶,在屋檐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我试图寻找那些至理至道,却发现它们难以捉摸,仿佛在空中飘荡。只有抬头望向山峰上的云朵,我的道心似乎与之一同增长。

注释:

  • 独夜: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其他噪音,只有自然的声音。
  • 风静千松闲:风平浪静,让松树也感到了宁静和放松。
  • 月明众山朗:月亮明亮,照亮了群山。
  • 独坐观此心:独自坐着,观察自己的心灵。
  • 悠然隔尘想:超然物外,思考着世俗的事情。
  • 万象复何有:世间万物似乎都消失了。
  • 一叶檐前响:一片叶子掉落在屋檐下,发出声音。
  • 至理不可见:至理难以用言语表达,需要用心去领悟。
  • 空中若来往:如同在空中飘荡,无拘无束。
  • 惟看山头云:只有抬头看向山峰上的云。
  • 道心与俱长:与道心一同增长。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以“独夜”为题,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道心的向往。

诗歌的前两句“风静千松闲,月明众山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风平浪静,松树也显得更加悠闲自在;月光明亮,照亮了周围的群山。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第三句“独坐观此心,悠然隔尘想”,诗人独自一人坐着,观察着自己的心灵。他感到超然物外,思考着世俗的事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心灵的关注。

接下来的“万象复何有,一叶檐前响”,诗人进一步思考世间万物的存在意义。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消失了,就像那一片飘落的树叶,在屋檐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超然看法。

最后两句“至理不可见,空中若来往”,诗人试图寻找那些至理至道,但发现它们难以捉摸,仿佛在空中飘荡。他只能仰望山峰上的云朵,感叹道心与它一同增长。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道的追求和对心灵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道心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诗人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