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苍狗两茫茫,吹笛沧洲六十霜。
老去伏生双鬓短,饥来臣朔一身长。
青镫尽夜偿文债,补被谁家稳睡乡。
莫叹故园松菊冷,袁安曾耐雪中僵。
【注释】
白驹苍狗:语出《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意指时光易逝。
沧洲:指荒凉的湖边或水边。
伏生:《汉书》载,汉文帝时,伏生从师受《尚书》,后因年老多病而失明,他一生勤于教学,死后,门人整理他的遗言,编成《尚书》十一篇。这里用来形容老师。
臣朔:指西汉董仲舒的学生,字君叔,汉武帝时官至博士,以学问渊博著称。这里用来形容学生。
青镫:古铜灯,借指夜晚。
补被:指补衣服,泛指缝补衣裳。
袁安:《后汉书》载,东汉末年,袁安在洛阳做官,冬天雪下得很大,他穿着厚厚的冬装,头戴暖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有人劝他说:“外面很冷,你为什么不进屋去?”袁安说:“大雪下了这么长的时间,屋中一定很暖和。”后来人们就称那些不顾严寒酷暑而坚守自己岗位的人为“袁安”。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志节。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作者晚年。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开头两句点出“白驹”“苍狗”,暗寓岁月流逝,光阴如梭。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转入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当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如今白发已生、双鬓短了,但老师仍然像当年一样教课育人;饥来之时,学生也仍向老师请教,希望老师能赐教。这两句,既写自己学有所成、尊师重道的情怀,又写老师依然辛勤执教、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中间四句写自己生活的艰辛。“青镫”二字,不仅写出夜深人静之时,还表现出诗人孤身一人,无亲无伴的孤独处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然而,尽管生活十分艰苦,诗人却始终不懈怠,一心扑在自己的学业上,“文债”一直未偿;而且,他还不忘给老师缝补衣服。这两句,既反映了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又表现了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高尚品质。
最后两句,诗人把笔锋一转,抒发了自己对故园松菊的感慨。他想到故园的松菊已经结不出硕果,而自己却依旧在异乡漂泊,深感世事沧桑、人事全非,不由得感叹不已。
整首诗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老师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艰苦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赞美了那些不畏艰难、坚持信念、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