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北望涕汍澜,金殿凄凉玉辇寒。
已是王琨伤老寿,漫寻徐广问悲欢。
怆心禾黍频年事,冷眼彭殇一例看。
闻道诸君裒雅集,可容长乐叙弁端。
【注释】
北望神京: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涕汍澜: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汍(hú),流泪貌,澜为水波,此处用其形容泪下。
王琨、徐广:皆东汉末年人,王粲曾任大将军何进长史,因曹操忌恨而免官;徐广曾任中书令,因避司马师讳而改名“广”。
禾黍:指庄稼,这里泛指南方。
彭殇:彭祖长寿,殇则夭折而死。
裒雅集:指文人雅士的聚会。
可容:可以容纳。
弁端:冠冕之端,即帽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写诗人在苏州参加耆英会时对北方沦陷区故都汴京的感怀,表现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全词抒发了作者在苏州耆英会上,目睹故国沦陷、人民遭难,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
首句写诗人在苏州耆英会时,面对神京北京的荒凉景象,不由得伤心地流泪。颔联两句,以历史典故作比,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王粲曾为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被曹操杀害后,王粲被迫离开洛阳,投奔荆州刘表。他与曹操有仇,因此被免职。诗人在这里运用王粲的故事,表达了他对北方沦陷区的忧虑之情。徐广曾任中书令,但因为避司马师讳(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改“懿”为“炎”,所以司马师的名讳也要避讳)而改名为“广”,这两句诗也是运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思。颈联两句写诗人在耆英会上,看着北方百姓遭受战乱的苦难,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心生悲痛。尾联两句写耆英会上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吟诗作赋,饮酒赋诗,热闹非凡,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消除他们的忧愁和痛苦。最后一句“可容长乐叙弁端”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局面的不满,认为这样的集会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应该让他们去讨论如何恢复国土的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吟诗作赋而浪费时间。整首词通过写诗人在苏州耆英会上的感怀,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