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药石未为功,过去真如马耳风。
敢借旧言铭肺腑,漫烧银烛照残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注释,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

第一首:

老成药石未为功(意思是说过去我虽然在诗文上有所成就,但还达不到“药石”的功用,即治病救人的功效,所以用“药石”喻指诗文),过去真如马耳风(意思是说过去我对事物的认识,就像听别人传说,以为像马耳朵一样轻飘飘的,没有实际的感觉)。

译文:我的诗文虽有一定造诣,但还没有达到药石的疗效,过去我的认识如同听别人传说的那样,好像马耳风一样飘忽不定。

赏析:此首诗是诗人自谦之作,说自己虽有一些成就,但还没有达到药石的疗效。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过去对于某些现象的认识,总认为它们像马耳朵那样不实在,随风而动,因此感到十分惭愧。这种自谦之词很值得玩味。

第二首:

敢借旧言铭肺腑,漫烧银烛照残红(意思是说我敢于借用以前的言论来铭记在心,并且用银烛照着那些已经凋零了的红花)。

译文:我敢于引用以前说过的话来铭记在心上,并且用银烛去照耀那些已经凋谢了的红花。

赏析: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一种自信心态。“敢借旧言铭肺腑”,说明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一种自信心态。这种自信的心态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漫烧银烛照残红”,既写出了他自信的心态,也写出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三首:

敢问先生知几许(意思是说敢问先生你有多少学问呢),漫烧银烛照残红(意思是说敢问先生你有多少学问呢,并且用银烛照着那些已经凋谢了的红花)。

译文:我敢问先生你的学识究竟有几许?我用银烛照着那些已经凋谢了的红花,以此来询问先生的学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仲先生学识的景仰之情。“敢问先生知几许”一句表现了诗人虚心求教的情态;后两句则以银烛燃尽、红花凋谢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仲先生学识深厚的特点。

第四首:

敢问先生知几许(意思是说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几许),敢借旧言铭肺腑(意思是说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几许,并且用银烛照着那些已经凋谢了的红花,来铭记在心上)。

译文:“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多深啊?”我敢说,我要用我以前的言辞来铭记在心上。

赏析:“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多深啊?”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仲先生学识的景仰之情。诗人要用自己的言辞来铭记仲先生的学识。

【答案】

①老成药石未为功,过去真如马耳风。(《伤春》)

译文:我的诗文虽有一定造诣,但还没有达到药石的疗效,过去我的认识如同听别人传说,好像马耳风一样飘忽不定。

赏析:“老成药石未为功”一句,是自谦之语。诗人说,尽管自己的诗文有一定的成就,但与药石的功用相比,还不够。药石是用来治疗病痛的,而诗人的诗文却未能真正帮助人解除痛苦。这既是对自己过去的批评,又是对自己将来努力方向的肯定。

②敢借旧言铭肺腑,漫烧银烛照残红。(《伤春》)

译文:我敢于借用以前的言辞来铭记在心,并且用银烛去照耀那些已经凋谢了的红花。

赏析:“敢借旧言铭肺腑”一句,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一种自信心态。“漫烧银烛照残红”,既写出了他自信的心态,也写出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③敢问先生知几许(《伤春》)

译文:我敢问先生你的学识究竟有几许?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人在春天里看到落红满地,便想到了仲先生,想到仲生已去世,他的学问又不知有多少。于是,便发一问:“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几许?”

④敢问先生知几许(《伤春》)

译文:我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多深啊?(《伤春》)我不敢问你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但我要用以前的话来铭记在心。

赏析:“敢问先生你的学问究竟有多深啊?”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仲先生学识的景仰之情。仲生是诗人的知己,也是诗人的朋友。仲生生前就有许多学问,死后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下来。这些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人非常景仰仲生,所以当听到仲生逝世的消息后,他非常悲痛。他担心自己将来也会像仲生一样英年早逝。为了不辜负仲生的厚望,他决心要继承仲生的事业并发扬光大。为此,他决心要用自己以前的话来铭记仲生的思想,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继承仲生的遗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