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延秋门上呼,夜砧声里每将雏。
而今抛弃荒园里,谁省当时尾毕逋。
【注释】延秋门:即长安城西的永安、长乐二门,因在冬季霜降后开城门而名“延秋”。尾毕逋:《诗经·国风·豳风》有《鸱鸮》诗,其末章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毛传以为“鸟雀得庇”也,王应麟《小学绀珠》引作“鸱鸮之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作“鸱鸮之巢,其子七卵,一卵为鸠”。后以“鸱鸮之巢”比喻被弃之物。
【赏析】此诗为诗人在上海旧城散步时,偶见荒园里古木与寒鸦,遂与友人伯未同赋四首。第一首咏废城的景况和昔日繁华;第二首写诗人对此的感慨;第三首则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
“往日延秋门上呼,夜砧声里每将雏。”昔年冬日,人们常在长安城西延秋门外击砧(捣衣石),以声传讯。此时,诗人漫步于废城的残墙断壁之间,不禁想起当年此地车马如流、商贾云集的景象,心中无限感慨。他不禁发出感叹:“谁省当时尾毕逋?”尾毕逋者,即前引《诗经·豳风·鸱鸮》中所说的“鸱鸮之巢”,比喻被弃之物。诗人在这里借指上海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