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出南口,黄沙一掌平。
凉风肃野草,孤月照边城。
树老苍烟合,山寒白露清。
人家秋色里,处处暮砧声。

《秋夕宣化道中作》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向晚出南口,黄沙一掌平。
译文:傍晚时分从南口走出,眼前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
注释:南口:地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掌:比喻广阔无边。
赏析:诗的开始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通过“黄沙一掌平”展现了诗人所经历的荒凉之地。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述,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凉风肃野草,孤月照边城。
译文:清凉的北风掠过荒草丛生的田野,一轮孤月映照着戍守边疆的城池。
注释:凉风(liáng fēng):凉爽的风;肃:吹动;野草:指草原上的草;边城:边境上的城市。
赏析:此句描写了边塞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景象,北风带来了凉意,同时也吹拂着野草。孤月则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寂寞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守卫边关的士兵,他们在月光下默默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树老苍烟合,山寒白露清。
译文:树木已经枯萎,被烟雾笼罩的景象显得更加苍茫;山间冷清,清晨的白露晶莹剔透。
注释:树老:形容树木因年久失修而显得枯萎;苍烟:指烟雾弥漫;合:覆盖、笼罩。
赏析:此两句继续描绘了荒凉边陲的自然景象,树木枯萎、烟雾弥漫,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山寒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白露则点明了时间是清晨,清新而又带有些许寒意。

人家秋色里,处处暮砧声。
译文:家家户户沐浴在秋天的色彩里,到处都能听到傍晚时的捣衣声。
注释:人家:此处指边陲的居民;秋色:秋季的景色;暮砧声:指黄昏时候人们为家人缝制衣裳时敲打的砧石声,也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赏析:最后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那些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他们虽然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这种对比更加突显了边陲地区的荒凉与艰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