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浩浩,杨柳披清池。
依依缀柔叶,袅袅垂长丝。
游人就帷幄,词客吟葳蕤。
不愿蒙顾盼,愿勿攀折之。
攀折亦易尽,来岁无好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分析其象征意义,最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要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月春浩浩,杨柳披清池。”三月的春光浩荡,杨柳披拂着清澈如镜的水池。

“依依缀柔叶,袅袅垂长丝。游人就帷幄,词客吟葳蕤。”柳枝轻轻摇曳着柔弱的叶片,柳丝垂挂下来像长长的丝带。游人来到帐篷下,文人雅士吟诵着婀娜多姿的柳树。

“不愿蒙顾盼,愿勿攀折之。攀折亦易尽,来岁无好枝。”我不愿意被欣赏,更不愿意被攀折。即使被攀折也很容易枯萎,到了第二年就没有好的枝条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绝,写春日游园观柳的情景与感受。首联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三月春浩浩,杨柳披清池。”“三月”指春季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浩浩”形容春天阳光明媚,气候温暖,万物生长得蓬勃旺盛,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杨柳”是春天常见的植物,它们在温暖的春光照耀下,枝叶茂盛,随风摇摆,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绿色薄纱。这里的“清池”,既指池塘里的清水,又暗示了春风拂过水面的清凉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观,为后面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颔联进一步描绘柳树的美丽和动人之处:“依依缀柔叶,袅袅垂长丝。”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的枝条比作柔软的叶子,用“依依缀柔叶”来形容柳枝的细长和柔美;用“袅袅垂长丝”比喻柳枝飘逸的姿态。这些描写不仅突出了柳树的美丽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在欣赏美景时所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颈联转而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态度:“游人就帷幄,词客吟葳蕤。”这里指的是文人雅士们来到园中,欣赏美丽的风景,并吟咏柳树的风采。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帷幄”这一意象,象征着高雅的艺术境界和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而“词客”则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别称,他们以诗词为武器,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这里的“吟葳蕤”是指吟咏柳树的风采,赞美其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姿态。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珍惜和珍视的态度:“不愿蒙顾盼,愿勿攀折之。攀折亦易尽,来岁无好枝。”“顾盼”一词在这里指的是观赏者的目光和表情,诗人不愿意被欣赏或关注,因为在他看来,欣赏自然美景是一种享受和愉悦,不应该成为束缚和限制。而“攀折”则意味着破坏和伤害,诗人希望人们不要随意攀折柳树,因为这会破坏它的美丽和生态价值。诗人还指出,即便不被人欣赏,柳树依然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因为它有坚韧的生命力。然而,一旦柳树枝条被攀折或折断,那么明年就难以再长出新的枝条了。这既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柳树的描绘和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珍视,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应当珍惜自然、爱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