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澎岛掉孤舟,文石书斋院宇稠。
道上沙堤随地拱,门前翠岫隔山浮。
夜灯红处书声朗,春水绿时诗景幽。
自笑才疏无善状,忝居此席不胜羞。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文石书院偶成之作。诗的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书院的幽静环境,后两句抒情。

【答案】

译文:

一来澎岛掉孤舟,文石书斋院宇稠。道上沙堤随地拱,门前翠岫隔山浮。夜灯红处书声朗,春水绿时诗景幽。自笑才疏无善状,忝居此席不胜羞。

注释:

澎岛:今台湾省基隆市。

“一来”二句:一来来到澎岛,就投宿在一座孤船上。文石:指文石书院。

“道上”二句:沿着小路上走,看到路边有一块块巨石像人一样拱起。门前:站在书院前。

“夜灯”二句:晚上点上灯笼,读书的声音很响亮;春天水绿的时候,诗人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自笑”二句:自己嘲笑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文章,愧居在这个位置上。

赏析:

首联“一来澎岛掉孤舟,文石书斋院宇稠”,开篇即写来到澎岛的所见所闻,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优美的画面:一个游人在澎岛游览,来到一所孤舟停靠的岸边,他发现这里有一个文石书院。“一来”“掉孤舟”表明游客初到此地,而“文石书斋”又显示了这是一处学问之地。“院宇稠”,既表明书斋众多,也暗示了书院的热闹景象。

颔联“道上沙堤随地拱,门前翠岫隔山浮”,则进一步描绘了书院周围的风景。“道上沙堤随地拱”,描绘出一道曲折的小道,两旁是沙土堆砌的堤坝,它们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弯曲起伏。“门前翠岫隔山浮”,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山峦,它似乎从山中飘浮出来,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颈联“夜灯红处书声朗,春水绿时诗景幽”,则是对书院夜晚和春天的描写,展现了书院的静谧与和谐。“夜灯红处”,描绘出书院内灯火辉煌的景象;而“夜灯红处书声朗”,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的声音十分响亮。“春水绿时”,描绘出春天河水碧绿的情景;而“春水绿时诗景幽”,则表明在这样的美景下,诗歌更加富有韵味。

尾联“自笑才疏无善状,忝居此席不胜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嘲以及对书院的感激之情。“自笑”三字,既表达了自我反思之意,也透露出了一种自嘲的情绪。“无善状”,表明了自己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文章;而“忝居此席”,则表示自己在这样一个好位置上,感到非常羞愧。这既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这个位置的珍视。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每联五句,共二十个字。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优美宁静,表现了作者对书院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