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泽中江绕故城,下襟扬越上巴荆。
铜符募士才丸士,木柿乘潮又被兵。
破竹势成风自利,衔刀谶应绩空争。
可怜鄣口千寻铁,不救孤军化鹤声。

【注释】

丹阳:今江苏镇江市。

汇泽中江:指长江中游地区,因有汇泽湖而得名。

下襟扬越(yù):指长江下游的扬州一带。

上巴荆:指长江上游的巴陵地区。

铜符:古时用以调兵遣将的凭证,这里指士兵。

木柿(wèi)乘潮又被兵:木柿,即木槿树,一种落叶灌木,果实可以吃,也可以作为建筑材料。乘潮又被兵,指木槿树随水涨而生长,随水落而凋零。

破竹势成风自利: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有利可图。

衔刀谶应绩空争:指《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说的“鸿门宴”故事。

鄣口:古地名,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去,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赏析】

《丹阳怀古》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首联写江南景色;颔联写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颈联以破竹之势作喻,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失败的惋惜之情。全诗意境雄浑深远,语言凝练精当,富有艺术感染力。

首联两句,先总写丹阳地势的特点。汇泽中江绕故城,下襟扬越上巴荆,这是丹阳的地理概貌。汇泽湖位于长江中游,汇合众多河流;扬越、巴陵则是长江下游的两处重要城市。丹阳处于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因此地形十分特殊。“下襟”,既指下流的水系,又含有吞并、控制之意;“上巴荆”则指的是上游的水系。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丹阳地势图,勾勒出丹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第三联两句,接着描写丹阳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铜符募士才丸士,木柿乘潮又被兵,这是丹阳的文化特色。铜符、才丸士都是古代用于调兵遣将的凭证;木柿则是一种能够随风飘荡的植物,象征着丹阳的自然环境。这句诗通过对丹阳的自然和文化特点的描述,展现了丹阳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第四联两句,进一步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破竹势成风自利,衔刀谶应绩空争,这是对国家形势的分析。破竹之势是指形势发展迅速,有利可图;衔刀谶则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据说项羽曾得到一把可以预示吉凶的宝刀,但最终却未能善用,反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这里的“空争”则是指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斗争,虽然他们之间曾有过激烈的争斗,但在这场战争中却显得毫无意义。这两句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争失败的惋惜之情。

最后一联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鄣口千寻铁,不救孤军化鹤声,这是对历史上的一个典故的描述。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失败后,被围困于一座名为鄣口的地方。这座山上有千寻铁柱,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他的失败命运。这里的“千寻铁”指的是这些铁柱,而“孤军化鹤声”则是指这些铁柱最终化为灰烬的情景。这句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失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