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堪磨砺,辛勤若服田。
有秋同力穑,无岁不丰年。
鹆眼迷花雨,螺纹认墨烟。
舌耕煤带润,笔耨铁应穿。
酿到心苗长,栽成意蕊妍。
才堪分斗八,书拟贮仓千。
半亩三馀积,微凹百穫便。
菑畬叨圣泽,染翰冠群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谓,题目是《赋得砚田》。
诗句释义:
- 古砚堪磨砺,辛勤若服田。
译文:古代的砚台能研磨墨汁,就像农民辛勤耕作田地一样。
注释:砚台是用来磨墨的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古代,人们认为砚台是天地精华所化,能够研磨出最好的墨汁,因此被视作珍贵的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选材、制型、雕刻等多道工序。
- 有秋同力穑,无岁不丰年。
译文:秋天一起努力耕种,没有一年不是丰收的年头。
注释:这里的”秋”指的是农忙季节,即秋天。”同力”是指大家一起努力,齐心协力。”穑”是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指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丰年”则是指农作物丰收的年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共同努力的期望。
- 鹆眼迷花雨,螺纹认墨烟。
译文:鹭鸶的眼睛迷住了飘落的花瓣,螺纹中隐约可以看到墨的痕迹。
注释:这里的”鹭鸶”是一种水鸟,以其优雅的姿态和美丽的羽毛而闻名。”迷花雨”形容鹭鸶的眼睛仿佛被花瓣遮住,无法看清周围的景色。”螺纹”是指砚台上的纹路,通常以线条状排列。”墨烟”是指墨汁在砚台上形成的烟雾状物质。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画面:一只鹭鸶在花雨中翩翩起舞,其眼中似乎看到了砚台上的螺纹和墨迹。
- 舌耕煤带润,笔耨铁应穿。
译文:用舌头耕耘土地,使得煤带变得更加湿润;笔耕铁耘,使铁犁更加锋利。
注释:这里的”舌耕”是指用舌尖来耕耘土地,这是一种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勤劳耕作的情景。”煤带润”则是指土壤因耕种而变得肥沃,煤灰也变得湿润。”笔耨铁应穿”则是说用笔来耕作,铁犁也会因此而变得锋利,这也是一种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努力耕耘的赞美之情。
- 酿到心苗长,栽成意蕊妍。
译文:培育到心田里的种子发芽成长,栽种成心中的理想花朵美丽娇艳。
注释:这里的”酿到心田里”是指将种子播撒到心中最期待的地方,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心苗长”则是指心田里的种子发芽成长,代表着希望和梦想的实现。”栽成意蕊妍”则是说将理想中的花朵种下,让它在心中绽放,呈现出美丽娇艳的状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 才堪分斗八,书拟贮仓千。
译文:才能堪比北斗星八颗,书籍准备装满一千个仓库。
注释:这里的”才堪”是指才能足以胜任某种职位或者任务。”分斗八”则是说才能如同北斗七星一样强大,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书拟贮仓千”则是说书籍的数量足够丰富,可以装下一千个仓库,形容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和学识的自信和自豪。
- 半亩三馀积,微凹百穫便。
译文:只有半个田地面积的土地储备,但因为土壤微凹,收成就多了一倍。
注释:这里的”半亩三余积”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通过巧妙利用土地资源,使得产量增加。”微凹百穫便”则是说由于土壤微凹,使得作物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从而使得收成增加一倍。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农业技术和农民智慧的赞美。
- 菑畬叨圣泽,染翰冠群贤。
译文:治理荒山野坡得到了圣人的恩泽,挥毫泼墨胜过众多文人雅士。
注释:这里的”菑畬”是指治理荒山野坡的工作,也泛指治理国家、社会等方面的事务。”叨圣泽”则是说得到了圣人的恩泽,表示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染翰冠群贤”则是说书写文章超过了众多的文人雅士,意味着文笔出众。这句话赞扬了作者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以及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