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久成癖,晦明观吐吞。
苦寒知月味,衔恨敛霜魂。
衾影曾何愧,荆凡定孰存?
恶声闻最熟,不必蹴刘琨。
【注释】
“晦明”:指昼夜。“吐吞”:比喻人的言谈举止。“苦寒”:形容气候寒冷。“荆凡”:指平庸无奇。“孰”:谁。“恶声”:恶劣的名声。“刘琨”:晋朝文学家、将领,字越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十一月十八夜,因思念家乡而彻夜难眠,于是起坐徘徊于庭中。他看到明月从云隙间泻下银光,照亮了庭院。诗人以“晦明”二字点出时间,并以自己的观感来写明月,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喜爱,也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情。
第二句“苦寒知月味”,写出了作者对月亮的感受。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更感到月光的清冽,也更感到月光的清美。
第三句“衔恨敛霜魂”是说,月亮好像有恨意,把霜都收敛起来了。这一句是写自己的心情。因为心情不好,才觉得月色冷峻,甚至把它当成了仇敌。
第四句“衾影曾何愧”,是说自己并不因为月色而感到惭愧。这句是反诘,意思是我本来就不怕月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后三句,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荆凡定孰存?”意思是说,平凡的人谁能长久生存呢?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也表现了诗人的不平之气,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平庸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只有像他这样有抱负、有远见的人才可能有所作为。
最后两句“恶声闻最熟,不必蹴刘琨”,意思是说,恶劣的名声我已经听够了,用不着像刘琨那样去忍受。这里用刘琨自比,是因为刘琨在历史上是以刚直不阿和忧国忧民著称的。这里的意思是说,既然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去忍受一切困难,那么我就用不着再去学习刘琨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之夜,因为思乡而难以成眠的时候写下的,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这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