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侵寻至,逢场底足夸。
菩提心不起,粉黛眼终花。
英气殊为害,风情每自嗟。
尊前思暮雨,谁为鼓琵琶?

诗句:老大侵寻至,逢场底足夸。菩提心不起,粉黛眼终花。英气殊为害,风情每自嗟。尊前思暮雨,谁为鼓琵琶?

译文:
随着年华的增长,我开始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每当我参与宴会,总能感到自豪。尽管心中没有执着于修行(菩提),但美丽的外表依然吸引众人目光。我的锐气有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我总是自我反思。在宴会的酒桌上,我常常想起那晚的雨声,不知是谁在弹奏琵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宴会中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老大侵寻至”直接点明了时间带来的变化和诗人对自己年龄增长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开始意识到岁月的流逝,这在古代文人中是一种常见的感受,他们常以诗歌来表达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逢场底足誇”则反映了诗人在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自信和自豪感。他享受着与他人的交往和被认可的感觉,这种自信是其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的体现。然而,这种自信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空虚或浮躁的心态,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

第二句“菩提心不起”,表达了诗人在世俗诱惑面前的坚持与超脱。这里的“菩提”通常指的是佛教中的觉悟,诗人在这里用它来象征一种精神上的觉醒或者超然。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展示了他对物质世界的不迷恋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接下来的“粉黛眼终花”,则是对美貌与虚荣的一种讽刺。在古代社会,女性的美丽往往与她们的命运紧密相连,这里通过“粉黛”一词,暗示了美丽背后的脆弱和短暂。诗人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丽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英气殊为害,风情每自嗟”两句揭示了诗人性格中的刚毅和矛盾。他的锐气有时会导致冲突或问题,而他总是在反思中寻找原因。这种性格的双重性使得诗人既能够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又时常陷入自我批评之中。

结尾的“尊前思暮雨,谁为鼓琵琶?”带有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无奈。宴会上的人们或许都在谈笑风生,只有诗人独自沉浸在对过往的回忆中。这种孤独感和对他人活动的漠视,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感。

郑孝胥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生活观察,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诗中的主人公在面对人生的繁华与落寞时,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感悟,也有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重要文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