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壁施窗忆壮年,推窗海色自无边。
人间正有千重恨,呵壁凭谁更问天。
【注释】
四月廿八日:四月二十八日。
抉壁施窗:在峭壁上凿窗户(比喻身处险境,不能自拔)。
忆壮年:回忆当年年轻的时候。
推窗海色自无边:推开窗户看见大海,海水无边无际。
人间正有千重恨:人间正有许多深重的怨恨。
呵壁:指在崖壁上题字。
凭谁更问天:谁能回答我的问题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假期间到星浦(今辽宁盘锦)时所作。当时作者因避乱而流寓星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四月廿八日乞假至大连星浦”,点明题中“至”字的出处和时间。“抉壁施窗忆壮年”,这是全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抉壁施窗”来形象地表现自己身处危境中的苦闷心情。这一句中,“诀”是动词,意为“在……上凿”,“施”是动词,意为“安装”、“布置”。诗人把自己喻为“壁”上的“开窗”者,意在说明他身陷绝地,只能从这“决壁施窗”的地方去回想当年的事情。“推窗海色自无边”,这是第二句,意思是推窗远望,只见一片无边无际的海色,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无限向往之情,也暗喻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人间正有千重恨”,这句是第三句,意思是人间正有许多深重的怨恨,这里指的是社会上的各种纷争、矛盾与冲突。
“呵壁凭谁更问天”,这是第四句,意思是呵壁题字,寻求答案。诗人通过“呵壁凭谁更问天”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渴望解决国难、消除人间恩怨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身处险境中的情景和内心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