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肃天地,蟋蟀鸣阶陲。
华月明秋光,流影入清池。
独夜不成寐,起坐吟且悲。
我行始孟冬,今秋犹未归。
不惜道路远,所悲岁月驰。
身世复何论,素心亦已违。
抒情焉所告,援笔歌此词。
译文:
秋风扫过天地之间,蟋蟀在屋檐下鸣叫。
华美的月亮照亮了秋天的光辉,流光溢彩地洒进清澈的池塘。
独处在深夜,我无法入眠,坐起来吟诵着悲伤。
我开始了孟冬的旅行,今年的秋天我还未能回家。
不吝惜走远的路,最悲哀的是时光荏苒。
身世如何去论说,我的心志也违背了初衷。
抒发情感无处诉说,拿起笔来吟唱此词。
注释:
- 秋风肃天地:秋风席卷了整个天地,形容秋天的气息非常强烈。
- 蟋蟀鸣阶陲:蟋蟀在屋檐下鸣叫的声音。
- 华月明秋光:明亮的月光照亮了秋天的光景。
- 流影入清池:月光如水般流淌,映照在清池中。
- 独夜不成寐:一个人在夜晚,难以入睡。
- 起坐吟且悲:起身坐在床边吟诵并感到悲伤。
- 我行始孟冬:我开始了一个孟冬的季节之旅。
- 今秋犹未归:今年的秋天还没有结束,我还在路上。
- 不惜道路远:不介意走很远的路。
- 所悲岁月驰:最悲哀的是时间在飞逝。
- 身世复何论:个人的命运和身份又该如何评说。
- 素心亦已违:原本纯洁的心已经偏离了初衷。
- 抒情焉所告:抒发情感无处诉说。
- 援笔歌此词:用笔墨记录这些情感,创作出这样的词。
赏析:
《杂诗》是一首描写秋季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的诗作。诗中以秋风、蟋蟀、明月等自然元素为背景,通过诗人独自在夜晚的感慨、旅途中的孤独以及对时间的无奈感受,表达了一种对逝去季节的留恋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首句“秋风肃天地”,描绘了一幅广阔而深沉的秋天图景。秋风不仅带来了凉爽,还吹散了夏日的炎热,让大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这里的“肃”字传达了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的内容将会涉及更加深沉的情感。
第二句“蟋蟀鸣阶陲”,则是对这种氛围的进一步渲染。蟋蟀的鸣叫声,虽然微弱,却在寂静的夜晚成为了唯一的声源,增添了一份孤独和寂寞。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寂寞。
第三句“华月明秋光”,则从视觉角度继续扩展了秋天的景象。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使得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明亮和宁静。然而,这宁静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第四句“流影入清池”,则是对月光与水面互动的描绘。月光如同流水一般,悄然无声地流淌进清澈的池塘,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然而,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第五句“独夜不成寐”,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感。他无法入睡,只能起身坐在床边吟诵着悲伤。这种孤独感源于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接下来的两句“我行始孟冬,今秋犹未归”,则是对诗人旅途的进一步描绘。他已经开始了孟冬的旅程,但今年的秋天他还未能回家。这不仅表明了他在外流浪的时间之久,也反映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不惜道路远,所悲岁月驰”,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更深的地方。他不介意走远路,但他最悲哀的是时间在飞逝。这种悲伤源自于他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它不仅仅是对季节更迭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