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岭身更轻,疾下忽如坠。
俯指莲师龛,窈然落深翠。
以竹为之天,日色不到地。
僧房如蜂房,遍向深岩缀。
修笕鸣斋厨,净香发经笥。
未离簪组身,焉谢烹炮味。
普救遍众生,儒佛原同意。
正月初八日与少史访烟霞洞,复历理安寺、五云山、云栖诸胜。
逾岭身更轻,疾下忽如坠。
俯指莲师龛,窈然落深翠。
以竹为之天,日色不到地。
僧房如蜂房,遍向深岩缀。
修笕鸣斋厨,净香发经笥。
未离簪组身,焉谢烹炮味。
普救遍众生,儒佛原同意。
【注释】
- 逾:超过。岭:山岭。
- 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 竹为天:竹做的天,形容高远。
- 簪(zān)组:簪,簪子;组,古代用玉等制成的头饰,也作首饰的代称。
- 普救:普遍救助,即救度一切众生。
- 儒佛:儒者,儒家学者;佛,佛教徒。原意是佛教与儒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的学问。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写诗人游览名胜后的感受。首句点出时间,次句写登山之难,三、四两句写山景之美,五六两句写寺庙之多,七八两句写山中景物,最后两句写游兴未尽,欲罢不能。全诗意境清丽秀雅,风格清新隽永。
首联写登山之难,突出了诗人的豪迈情怀。诗人登上山顶后,感觉身体轻盈,仿佛要随风飘然而去。这是由于他刚刚越过重重险峰,身心俱疲的缘故。此时,他抬头望去,只见莲花般的山峰矗立在眼前,宛如深藏于翠绿中的仙境。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山势的险峻,又表达了诗人对登顶的喜悦之情。
颔联写山景之美,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静谧氛围。诗人的目光在山谷间游移,最终落在了一处幽深的洞穴上。这个洞穴如同一个天然的宝盒,里面充满了神秘与诱惑。而那幽深的景色则更加凸显了洞穴的深邃与迷人。这一联诗通过对洞穴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
颈联写寺庙之多和山中景物。诗人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座座古寺前。这些寺庙虽然分布在山间各处,但都显得格外壮观而古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座莲花状的山峰,它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而那些深藏在山中的奇花异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两句诗通过对寺庙和山中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风光画卷。
尾联写游览后的感悟。诗人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意识到,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因此,诗人认为佛教与儒家一样,都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这一联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他对儒家思想与佛教精神的认同与尊重。